论理词是用于哲学思辨和理论建构的专门词汇,其功能并非描述具体事物,而在于建立分析框架、界定概念、并为“穷理”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言说工具。

物质/精神、理/器、功夫/本体这些语词…是论理词,它们的功能不在于通过概括形成更高的类,而在于用来论理。在一个论理传统中,它们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视角。

感知不是日常用语,是个较纯的论理词,论理家对它的使用有较大裁量权。

与多数现代汉语论理词不同,说理和论证都不是移植词,并不对应某个特定的西语词。

展开阐述

“论理词”是进行哲学思考和“说理”的脚手架,它们是经过提炼或特意创造的,用以承载特定理论内涵的词语。

功能与特性

与用于日常沟通的普通词汇不同,论理词的核心功能是“用来论理”,而非简单地指称或描述事物。它们为思考者提供一套相对稳定的分析视角和概念框架,例如“物质/精神”、“感性/理性”、“现象/本质”等二元对立的论理词,就确立了西方哲学长久以来的核心议题和思考路径。

来源与类型

论理词主要有两种来源:

  1. 自然语词的形式化:将日常语言中已有的词(如“理”、“道”)进行提炼和深化,赋予其更精确、更系统的哲学含义。
  2. 人工定义与移植
    • 人工创造:为了特定的理论需求,哲学家会创造全新的术语,例如“感官感知”,用以概括和分析一类现象。这些词往往是“人工定义的语汇”,其含义由理论本身规定。
    • 006-核心概念-移植词:通过翻译借用外来语言的哲学词汇,如现代汉语哲学中的大量西方术语。这些词汇携带着其源语言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需要经过再解释和适应。

在哲学中的作用

论理词是“004-核心概念-穷理”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一场哲学论证的有效性,乃至一个哲学体系的建立,都高度依赖于其核心论理词的界定和使用。对论理词的误用和混淆,是造成哲学混乱(如将“看见”等同于“感觉”)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论理词进行细致的“概念考察”是哲学的核心工作之一。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