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只“跟着感觉走”,因为感觉本身是零碎、易变甚至相互矛盾的,行动和生活需要由“观念”来组织和赋予统一性;简单地推崇感觉,实际上是在反抗既有的、已变得虚假的旧观念,而非否定观念本身的作用。
我们无法只跟着感觉走。有时,你没什么感觉;或者,你有太多的感觉,这些感觉又随时随地变化,感觉纷纷杂杂,甚至互相矛盾,你一时感觉他带有敌意,下一分钟又觉得他很友好。(第六章)
观念本来是感觉的组织,为我们的行为提供统一性。……人本是有观念的生物。观念不是处在生活之外那样来影响生活,仿佛我们能够脱离观念生活似的。我们的“具体生活”本来就是充满观念的生活。(第六章)
跟着感觉走这句口号,主要并不是在选择跟着观念走还是跟着感觉走,而是在反抗占据主导地位的空洞观念,宣布现有的观念只是些陈旧过时的观念。(第六章)
展开阐述
“跟着感觉走”常被视作一种追求真实、反抗虚伪生活方式的口号。然而,这一论点揭示了这种说法的深层矛盾:我们所谓的感觉,本身就已经被观念所渗透和塑造。
感觉的局限性
- 不稳定性:纯粹的感觉是瞬息万变的,无法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持续、稳定的指引。今天的感觉可能与昨天的感觉完全相反,完全依赖感觉会导致行动的碎片化和不连贯。
- 矛盾性:在同一时间,我们可能对同一事物持有相互矛盾的感觉。例如,既觉得安逸的生活很舒适,又感觉它很无聊。这时,我们需要一个更高的“观念”(如关于“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来帮助我们进行选择和取舍。
观念是感觉的组织者
- 赋予统一性:观念将我们零散的感觉组织成一个相对连贯的整体,从而让我们的行动具有逻辑和方向。例如,“环保”这个观念会将我们对于“节约用水”、“减少开车”、“垃圾分类”等不同行为的感觉和动机统一起来。
- 渗透于感觉之中:我们并非先有“纯粹的感觉”,然后再为其套上“观念”的外衣。我们的感觉从一开始就是“有观念的”。例如,我们看到一件奢侈品时的“高级感”,这种感觉本身就交织着关于品牌、地位、消费主义等一系列复杂的观念。
“跟着感觉走”的真实意涵
当一个社会的主流观念变得僵化、空洞、虚假时(例如,充斥着说教式的意识形态),人们会感到这些观念与自己的真实生命体验相脱节。此时,“跟着感觉走”就成了一种反抗的姿态。
- 它反抗的不是观念本身,而是特定的、坏的观念。
- 它呼唤的不是回到一种前观念的“动物状态”,而是为生长出新的、更真实的、更有血有肉的观念开辟空间。
因此,我们无法逃避观念,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观念,而在于我们持有的是怎样的观念——是僵化的、虚假的,还是鲜活的、与真实生命经验紧密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