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用于说理和思辨的词汇大多是从西方语言翻译过来的“移植词”,这虽促进了思想交流,但因其缺乏汉语原生的文化和经验根基,导致论理时常感觉抽象、隔膜,给深层义理的通达带来困扰。

现代汉语中的论理词汇大多是进口的,或我所称的移植词。(第四章)

现代汉语中的论理词汇大多是移植词,这对现代中国人的穷理提出了不少困扰。移植词从译名来,而不是从汉语里自己生长出来的……大量汉语论理文章像是在用一种准外语写作。(第四章)

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论理词以及所考察的论理词都是移植词,即,尽管我们所使用所考察的是经验、宗教、科学、真理这些中文词,但它们所代表的概念,则是experience、religion、science、truth,那么,尽管我在用中文写作,我仿佛仍然在从事西方哲学。(第四章)

展开阐述

“移植词”是理解现代汉语思想困境的一个核心切入点。它指的并非音译的“外来词”(如沙发、咖啡),而是指用汉字意译,但其核心概念、用法和联想都源自外语的词,例如“哲学”、“民主”、“经济”、“经验”等。

困扰的来源

  1. 感觉的隔膜: 这些词汇并非从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中自然生长出来,而是作为翻译的对应物被“植入”的。因此,在使用它们进行论理时,往往缺乏切身的、有血有肉的“体感”,使得论说变得抽象、空洞,如同“用一种准外语写作”。
  2. 历史的断裂: 进行“概念考察”是哲学的核心工作,但这要求追溯概念的历史演变。由于这些移植词的概念史在西方,导致深入的义理分析不得不追溯到希腊罗马,仿佛汉语本身的思想资源被悬置了。
  3. 思想的依附性: 大量使用移植词进行思考和写作,会不自觉地陷入西方设定的概念框架和问题意识中。这使得“中国哲学”的身份变得尴尬:虽然用中文写作,但思考的仿佛仍是“西方哲学”的问题。

深远影响

这种语言上的移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术写作的风格,更深层地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它使得我们与自身的传统智慧之间产生隔阂,同时也让我们的思想表达难以摆脱一种“翻译腔”,阻碍了真正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原创性思想的生长。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