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其核心是通过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将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隔离和差异化配置,是造成地区间不平衡、城乡差距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本性制度根源。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地要转为建设用地,必须先经过征地变成国有土地…所以国有土地的价值远远高于农地。为什么会有这种城乡割裂的土地制度?…演变到今天,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差别、飞涨的城市房价以及各种棘手问题。
…有超过2亿人虽然常住城镇,却没有当地户口,不能完全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因为这些服务的供给是按户籍人数来规划的。这种巨大的供需矛盾,让城市新移民没有归属感,难以在城市中安身立命,也让“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
展开阐述
城乡二元结构并非城乡之间的自然经济差异,而是指将中国社会分割为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部分的一系列根本性制度安排。它通过法律和政策,在人员身份、土地权利、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城乡实行区别对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路径。
核心支柱
- 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现虽统一为“居民户口”,但地域差异和身份壁垒依然存在)。以此为基础,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核心公共服务的供给上进行差异化配置。这导致大量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村转移人口及其家庭无法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同等的权利和福利。
- 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可以入市流转和开发;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其流转和用途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农地若要用于非农建设,必须先被政府征收为国有土地,不能直接入市。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城市政府垄断了土地开发权,造成城乡土地“同地不同权、同地不同价”,是002-核心概念-土地财政模式得以维系的制度基础。
主要影响
- 阻碍要素市场化配置: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032-宏观现象-地区间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它人为地割裂了城乡市场,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和土地两大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
- 固化城乡差距与社会问题: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催生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也影响了城市新移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034-宏观现象-贫富差距。
- 塑造独特发展路径:这种独特的制度约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例如,它解释了为何中国早期工业化依赖“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以及为何城市化进程与002-核心概念-土地财政和003-核心概念-土地金融模式深度捆绑。
改革方向
近年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改革方向主要包括: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服务按常住人口配置,最终实现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
-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