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感知经验与抽象理知概念相互作用的枢纽,它既编码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也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语言的词汇是对世界进行“切割”的工具,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划分世界,这影响了人们的认知。

“红”这个词代表的是视觉经验中的特定范畴,当我们说“红色的苹果”时,我们就把感官世界中的某个部分与一个概念联系起来。

语言不仅用于描述世界,也塑造着我们的思考。掌握一种语言,就如同拥有了一套看世界的“滤镜”。

展开阐述

语言在人类认知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它既植根于我们的感官经验,又是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

语言作为感知的组织者

  • 范畴化 (Categorization):语言为我们连续、流变的感知经验提供了离散的“标签”或“范畴”。例如,光谱是连续的,但语言将其切割为“红、橙、黄、绿、蓝”等范畴。这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组织、记忆和交流我们的感知。
  •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Sapir-Whorf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会影响其使用者的世界观和认知过程。
    • 强版本(语言决定论):语言完全决定了思维的模式。你无法思考你的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此观点已被普遍拒绝)
    • 弱版本(语言相对论):语言会影响倾向于塑造我们的思维和感知。例如,拥有更多颜色词汇的语言的使用者,可能更容易在感知上区分细微的颜色差异。当代研究普遍支持弱版本。

语言作为理知的载体

  • 抽象概念:许多理知概念,如“正义”、“自由”、“因果”,如果脱离了语言,就几乎无法被精确地思考和交流。语言是承载这些抽象观念的容器。
  • 逻辑与推理:复杂的逻辑推理,如三段论,依赖于命题的形式结构,而这种结构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使我们的思想得以脱离具体情境,进行形式化的操作。
  • 知识的传承:语言是人类知识得以跨越时空进行累积和传承的主要媒介。书写系统的发明,使得思想可以被固化下来,极大地促进了理知的进步。

感知与理知的交汇

语言的本质在于它能够将具体、个别的感知经验(看到一只特定的狗)与普遍、抽象的概念(“狗”这个范畴)联系起来。一个词语,如“桌子”,其意义既包含了一系列关于桌子的感知特征(有平面、有腿等),也指向“桌子”这个抽象的功能性概念。因此,每一次使用语言,都是一次感知经验和理知结构的互动与整合。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