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觉是在纯粹的感觉(Sensation)之上,意识将新的感知经验整合到已有的观念和认知结构中的主动过程。

我们不仅看到了颜色、听到了声音,我们还“看到”了一张桌子,“听到”了一段旋律。这种“附加”于感觉之上的认识活动,就是统觉。

莱布尼茨区分了“知觉”(Perception)和“统觉”(Apperception),前者是无意识的微小感觉,后者则是对这些感觉的有意识的觉察和反思。

康德认为,统觉是“我思”的先验统一性,是所有经验知识得以可能的最高原则,它将杂多的感性直观综合在一个意识之下。

展开阐述

“统觉”是连接感觉与理解的关键概念,它解释了零散的感觉信息如何被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统一的知觉世界。

核心内涵

  • 主动性:与被动接收刺激的感觉不同,统觉是一个主动的、自上而下的认知活动。它涉及注意、联想、和整合。
  • 综合性:统觉的核心功能是将感官接收到的多样、零散的“杂多”信息,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将形状、颜色、材质等感觉信息综合为“一个苹果”的知觉。
  • 意识的参与:统觉标志着信息进入了意识层面。我们之所以能“意识到”某个对象,正是统觉在起作用。

思想脉络

  1. 莱布尼茨:最早系统性地区分了无意识的“微知觉”和有意识的“统觉”,认为只有当足够多的微知觉累积并被意识注意到时,统觉才会发生。
  2. 康德:将统觉提升到了先验哲学的高度。他提出的“先验统觉统一性”被视为所有经验得以可能的形式条件。这个统一的“我思”就像一根线,将所有感性直观的珠子串联起来,使其成为“我的”经验,并构成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
  3. 赫尔巴特与冯特:在心理学中,统觉被发展为一种学习和注意理论。新观念必须与个体已有的“统觉团”(Apperceptive Mass)——即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发生联系,才能被理解和吸收。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