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是指知识或经验能够被不同主体所理解、通达和验证的属性,它是客观知识得以成立的基础,并且通常被认为是理知区别于私人感受的标志。

科学和所有系统知识,都追求公共性。一个道理,必得是大家都能懂的道理。

我的感觉是私人的,我无法让你直接进入我的感觉。但一个数学证明是公共的,任何人只要遵循其逻辑,都能理解并验证它。

语言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桥梁。它尝试将私人的感受用公共的语词表达出来,但转换中总有损失和变形。

展开阐述

公共性(Publicity)是知识有效性的关键标准。一项知识如果仅仅对个人有效而无法被他人共享,那它就难以被称为“客观知识”,而更像是一种主观信念或感受。

公共性的体现

  1. 理知领域:公共性在理知领域体现得最为充分。数学定理、物理定律、逻辑规则等,都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它们使用明确的定义和符号,其推导过程是透明的,可以被任何具备相应训练的人重复和检验。
  2. 语言:语言是实现公共性的最基本工具。我们通过共享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交流思想、描述世界,从而超越纯粹私人的意识。没有语言,大规模的知识共享和积累是不可能的。
  3. 客观世界:我们通常假定存在一个独立于个人主观意识的“外部世界”,这个世界是所有人共同面对的,是公共经验的来源和基础。对这个公共世界的探究,构成了科学的目标。

感知的公共性问题

  • 私人性:感知经验(尤其是内在感受,如喜悦、疼痛)具有强烈的私人性。029-感知问题-他心问题(Problem of Other Minds)就源于此:我如何能确切知道他人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仅仅观察到其外部行为?
  • 通达的尝试:尽管感知本身是私人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艺术、行为等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感受,尝试在主体之间建立某种公共的理解。例如,通过诗歌来描绘一种复杂的悲伤,让读者产生共鸣。
  • 客观行为:行为主义尝试通过将心理概念完全转化为可公共观察的行为来回避私人性的问题,但这通常被批评为过于简化,忽略了内心体验的真实性。

公共性与确定性

公共性与013-核心概念-确定性密切相关。一项知识越是公共和可验证,它就越被认为是确定的。对确定性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对建立一个稳固的公共知识体系的追求。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