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问题(Problem of Other Minds)探讨的是:我们如何能够知道,除了我们自己之外,其他人也拥有像我们一样的主观意识、思想和感觉?

我能直接体验到我自己的痛苦,但我永远无法直接体验到你的痛苦。我所能观察到的,只是你的行为、语言和生理反应。

哲学家所说的“他我”,就像一只我们永远无法打开的甲壳虫盒子。每个人都只能看着自己的那只,并猜测别人的盒子里也装着和自己一样的甲壳虫。

也许其他人都是没有内在心灵的“哲学僵尸”(Philosophical Zombie),他们的行为举止与常人无异,但其内部却是一片黑暗,没有任何主观体验。

展开阐述

他心问题是认识论和心灵哲学中的一个经典怀疑论难题。它源于我们心灵体验的“私密性”和“第一人称特权”:我对于自己的心灵状态有着直接、无中介的认识,但对于他人的心灵,只能通过间接的外部证据来推断。

主要的论证与回应

  1. 类比论证 (Argument from Analogy)

    • 论证:这是最传统和最符合常识的回应。其逻辑如下:
      1. 在我自己身上,我观察到特定的心灵状态(如痛苦)与特定的行为(如哭泣、呻吟)之间存在系统的联系。
      2. 我观察到其他人在相似的情况下,也表现出与我相似的行为。
      3. 因此,通过类比,我推断他们也拥有与我相似的内在心灵状态。
    • 批评:这个论证被认为是弱的归纳推理。它从一个单一的样本(我自己的心灵)出发,就推广到了所有其他人,这在逻辑上是不可靠的。
  2. 最佳解释论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 论证:相信他人拥有心灵,是解释他们复杂、灵活、有目的的行为的“最佳解释”。相比于“他们是受精密程序控制的机器人”这种假设,“他们有心灵”的假设更简单、更有解释力、更符合我们与他人互动的实践。
    • 优点:这比类比论证更强大,因为它不依赖于从“我”到“他”的简单类比,而是将“他心存在”视为一个理论假设,并通过其对外部行为的解释力来辩护。
  3. 语言哲学的消解 (Wittgenstein’s 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 论证:维特根斯坦认为,他心问题本身是一个建立在错误语言观上的“伪问题”。他通过“私人语言论证”指出,像“痛苦”这样的词汇,其意义不可能来自于指向一个纯粹私密的内在感觉,因为语言的意义建立在公共的、可教可学的用法规则之上。
    • 结论:当我们学会使用“痛苦”这个词时,我们学会的正是将它与一整套公共的情境和行为(受伤、哭泣、寻求安慰等)联系起来。因此,“知道他人正在痛苦”的标准,就在于正确地识别这些公共可见的准则,而不是去“窥探”一个无法进入的内在世界。从这个角度看,他心问题就被消解了。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