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探讨了语言中超越纯粹用法和形式逻辑的“语词体验”,即话语与说话者内心感觉的联结,这种体验虽有心理主义之嫌,却是语言意义不可或缺的“次级含义”。
理解一个句子与理解一段乐曲,比人们认为的更为相近。
说话不总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它跟我心里的东西咬合,这时候他会说,语词有它原初的含义,此外还有个“次级的含义”(secondary meaning)。
讲语词体验,又不陷入心理主义,这个有点儿微妙。简单说,心理主义是把语词意义还原到心理活动,心里的画面决定了语词的意义。不是的,我们仍然首先在语词的逻辑联系中来理解语词,但语词带着形象……
展开阐述
在后期哲学中,维特根斯坦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用法理论,开始关注语言中那些难以被形式逻辑捕捉的维度,“语词体验”便是其中之一。
核心内涵
“语词体验”指的是伴随语言使用的氛围、感觉或形象,是语词与我们内心状态的直接“咬合”。它解释了为何我们感觉话语有“言外之意”或“心里话”,以及为何理解一个句子有时更像理解一段音乐,充满了主观感受的共鸣。这是一种超越了形式与功用,触及语言生命力的维度。
与心理主义的区分
维特根斯坦对心理主义(即认为词语的意义就是其对应在心里的图像或感觉)始终保持警惕。他强调,“语词体验”不是意义的来源,而是一种“次级的含义”。我们理解语词,首先仍需依靠其在语言系统中的逻辑位置和公共用法。但在此基础上,语词还带着形象与感觉,这使得逻辑联系不仅仅是符号间的形式关系,也包含了“感觉的逻辑”。
重要意义
“语词体验”的概念试图在僵硬的形式主义和混乱的心理主义之间开辟一条中间道路。它承认语言的主观和感性维度,但又将其置于公共的语言框架内,从而将感知与理知在语言的层面上联结起来,丰富了我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