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客观并非采取一种与世界无关的“旁观者”姿态,而是在承认自身“在场”的前提下,通过反思和理知努力,去把握独立于主观意愿的事物实在。
客观不是把自己从世界中抽离出去,变成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恰恰相反,只有深入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客观。
旁观者看到的是一幅画,一个对象;而在场者经验的是一个充满意义和关联的世界。
科学追求的客观性,不是旁观者的中立,而是在特定框架和共识下可重复、可验证的实在性。
展开阐述
“客观与旁观”这一对概念旨在批判一种对“客观性”的朴素误解。它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求知姿态:一种是把自己想象成在世界之外、不受任何影响的“旁观者”(spectator),另一种是承认自己身在其中、但仍努力追求普遍理解的“在场者”(participant)。
旁观 (Spectator View)
- 姿态:一种抽离、冷漠、置身事外的态度。它试图模仿“上帝视角”,将世界视为一个与自身无关的研究对象。
- 预设:认为只有彻底摆脱主观性,才能获得纯粹的、不受污染的知识。主观性被视为客观性的敌人。
- 问题:
- 虚假性:人永远无法真正“旁观”,我们的历史、语言、身体和文化背景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前提和框架。假装旁观只是掩盖了这些前提。
- 丧失亲密:旁观姿态切断了我们与世界亲密而切身的联系,导致所见的世界是一个扁平化的、失去深度和意义的对象世界。
客观 (Objectivity)
- 姿态:一种“在场”的求知态度。它承认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认识活动本身也是世界中发生的事件。
- 方法:真正的客观不是要“消除”主观,而是要“反思”主观。它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立场、偏见和预设,并通过005-核心概念-理知的努力和公共的交流、验证,来逐步逼近那个独立于个体任意性的“实在”。
- 目标:客观性不是一个可以一劳永逸达到的“位置”,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自我校正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可交流、可检验、对共同体有效的知识。
结论
将客观等同于旁观,是一种天真的幻想。真正的客观,是在承认我们无法逃离自身处境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永不休止的、旨在超越个体局限性的智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