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五种感官中,视觉占据了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它不仅是我们获取外部信息最主要的方式,其运作模式也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语言、思维和哲学观念。

在五官中,眼睛的地位超群。它为我们提供最丰富、最精确,也最远距离的信息。

我们的认知语汇多半是视觉语汇。我们说“我看到了”来表示“我理解了”,用“观点”来指称看法,用“前景”来描述未来。

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哲学,它倾向于把认识理解为一种静观式的“看见”。

展开阐述

视觉的优先地位(Primacy of Vision)并非偶然,它根植于其生物学和现象学特征。

特征

  1. 远距离感知:与触觉、味觉等接触性感知不同,视觉可以感知远在天边的对象,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生存和认知空间。
  2. 精确性与丰富性:视觉提供了关于形状、颜色、空间关系等极其丰富和精细的信息,这是其他感官难以比拟的。
  3. 同时性与整体性:视觉倾向于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一眼就能“看清”一个场景的布局。
  4. 分离性与客观性:视觉活动天然地在“看者”与“被看者”之间创造了一段距离。这种距离感使得“客观”、“旁观”的态度成为可能。我们“看着”世界,而不是像触觉那样“沉浸”在世界中。参见007-核心概念-客观与旁观

对思维和语言的影响

  • 视觉隐喻:我们的语言中充斥着视觉隐喻。一个理论需要“清晰”(clear),一个论证要有“焦点”(focus),一个天才具有“洞见”(insight)。这表明我们习惯于用“看”的模式来思考“知”。
  • 真理即符合:传统的真理观——真理是认识与对象的符合——也深植于视觉模型。仿佛我们的心灵是一面镜子,要准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图像”。
  • 理论(Theory)的词源:Theory一词源于希腊语theoria,本意就是“观看、沉思、静观”,这直接揭示了知识与视觉的深层联系。

哲学反思

一些哲学家(如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对这种“视觉中心主义”提出了批评,认为它导致了一种片面的、抽离的、非参与性的世界观,而忽略了触觉、听觉等其他感官所揭示的更具身体性和实践性的存在维度。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