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是事物在被概念化之前、由感知直接触及的“有”或“thatness”,而“实在”是通过理知和论理词所建构起来的、有结构、有道理的“是什么”的世界(whatness)。

存在是感知的领域,是那个杂多、流变、尚无名姓的世界;实在是理知的领域,是那个被概念和逻辑所固定下来的、清晰有序的世界。

我们从存在出发,通过理知的努力,抵达实在。实在,是被说出了道理的存在。

科学和哲学不是在发现一个现成的实在,而是在建构实在。但这种建构不是任意的,它必须基于共同的存在经验。

展开阐述

“存在与实在”这对范畴是本书认知论的进一步深化,它将006-核心概念-whatness和thatness的区分从认知对象层面提升到了世界观的层面。它旨在说明,我们所说的“客观世界”并非一个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现成之物”,而是我们通过认知活动建构的产物。

存在 (Existence)

  • 对应004-核心概念-感知thatness008-核心概念-亲密与切身
  • 内涵
    1. 前概念性:存在是未经001-核心概念-论理词整理和范畴化的原始经验流。它充满了无数的“这个”和“那个”,但它们“是什么”尚未被规定。
    2. 直接呈现:它是世界向我们直接敞开的那个面相,是我们最原初的“在世”体验。
    3. 潜能:存在是混沌的,但也是一切意义和结构的潜能所在。它是建构实在世界的原材料。

实在 (Reality)

  • 对应005-核心概念-理知whatness007-核心概念-客观与旁观
  • 内涵
    1. 结构化:实在是经由理知加工,被赋予了概念、逻辑和因果关系的世界。它是一个由事物、属性、规律组成的稳定结构。
    2. 被建构性:实在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建构”的。人类通过语言和科学,将流变不居的存在“凝固”成一个可以把握、可以交流的实在世界。
    3. 公共性:实在是我们力求达成的客观共识。它是一个公共的、主体间有效的道理世界。

从存在到实在

认知过程就是从存在到实在的建构过程。我们从004-核心概念-感知到的杂多存在经验出发,运用005-核心概念-理知001-核心概念-论理词的能力,将其组织、范畴化,从而建立起一个我们称之为“实在”的、有意义、有秩序的世界。这个过程既非纯粹主观的任意创造,也非纯粹客观的被动反映,而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