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与切身描述了我们通过感知与世界建立的直接、投入且充满个人意义的“在其中”的关系,它与理知的旁观式、对象化态度形成对比。
亲密感来源于感知,来源于我们与世界的直接接触。理知带来的是距离,而感知带来的是贴近。
一个工匠对他熟悉的工具,一个母亲对她的孩子,所拥有的不是客观知识,而是一种切身的、融入其中的知。
“切身”意味着这个世界与“我”攸关,它的好坏、它的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存在。
展开阐述
“亲密与切身”这一概念描述的是一种与007-核心概念-客观与旁观截然不同的认知姿态。它不是一种抽离的分析,而是一种投入的、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经验方式。这种经验是所有深刻理解和有意义生活的基础。
核心特征
-
来源是感知:亲密感植根于004-核心概念-感知的直接性和具体性。当我们用全部感官去经验世界时,我们不是在“观察”一个对象,而是“生活在”一个环境中。这种“在其中”的感觉是亲密性的核心。
-
攸关性(Relevance):在一个亲密的关系中,世界不是一堆中立的事实,而是与“我”休戚相关的。风景不再是画,而可以是家园;工具不再是物,而可以是手的延伸。这种切身相关性,是意义和价值感的来源。
-
非对象化(Non-objectifying):亲密关系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在熟练的实践中(如骑车、弹琴),我们不会把自己的身体或工具当作一个需要控制的“对象”,而是与之合二为一。这是一种默会(Tacit Knowledge)的、身体性的知。
与理知的关系
- 互补而非对立:005-核心概念-理知为了追求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暂时“悬置”这种亲密感,拉开距离,将世界对象化以便分析。这是一种必要的抽象,但它同时也抽空了世界的丰富性和意义。
- 风险:如果完全停留在亲密与切身中,人可能陷入纯粹主观的、封闭的个人世界,无法形成公共知识。反之,如果只有理知的对象化分析,世界会变得冷漠、疏远,导致人的异化。
结论
一个完整的认知,需要在亲密切身的投入和理知旁观的抽离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既要能“入乎其内”,感受世界的温度,又要能“出乎其外”,反思其结构与规律。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何时贴近,何时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