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两分是指在人类统一的认知活动中,区分出感知和理知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环节,前者处理具体、个别的“这个那个”,后者通过论理词处理抽象、普遍的“是什么”。

知这个统一体可以两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感知,一个是理知。

感知是直接的、具体的,它触及的是“thatness”;理知是间接的、抽象的,它探求的是“whatness”。

从感知到理知,不是从一种知跳到另一种知,而是认知活动的深化。这个深化的关键,在于论理词的运用。

展开阐述

“知的两分”是本书认知论的核心框架。它不是将“知”切割成两个独立的种类,而是揭示了任何一个完整的认知行为都包含的两个基本面相:004-核心概念-感知005-核心概念-理知。这一区分紧扣002-核心概念-两分不是分类的原则,强调它们是在一个统一体内的两面。

感知 (Perception)

  • 特征:直接、具体、个别。
  • 对象:感知的世界是由无数“这个”、“那个”(thatness)构成的。它是此时此地、独一无二的经验。例如,我看到的这棵树,我听到的这个声音。
  • 局限:感知本身是瞬时和零散的,它无法提供普遍的、稳定的知识。它只能告诉你“有这个”,但不能告诉你“这是什么”。

理知 (Intellection)

  • 特征:间接、抽象、普遍。
  • 对象:理知的世界是由“是什么”、“为什么”(whatness)构建的。它通过001-核心概念-论理词(如“是”、“同”、“异”)将感知的具体经验加以范畴化、概念化,形成稳定的知识和道理。
  • 功能:理知使得我们能够超越具体情境,形成关于“树”的普遍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

两者的关系

  • 对立统一:感知是理知的基础,没有感知的具体经验,理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没有理知的整理和抽象,感知经验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碎片,无法形成知识。
  • 动态转化:认知是一个从感知到理知的动态过程。我们总是从接触一个具体事物(感知)开始,然后通过思考和语言(理知)去把握它“是什么”。这个转化的核心环节就是001-核心概念-论理词的运用。
  • 范例:科学研究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过程。科学家从观察具体现象(感知)入手,然后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数学公式(理知)来揭示其背后的普遍规律。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