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会推理吗?”这个问题挑战了感知与理知的简单二分,它追问动物(如狐狸)通过踪迹(如脚印)追捕猎物的行为,究竟是基于类似人类的逻辑推理,还是一种与欲望和生存直接相关的整体性感知。

狐狸在雪地上发现一串新鲜的兔子脚印,于是它开始跟着脚印去追逐这只兔子。它是从这个脚印推论出有一只兔子刚刚跑过吗?狐狸是感知到的这只兔子还是推知到的这只兔子?

如果你说狐狸是在推理,我就要追问,蚊子是不是在推理…但说蚊子会推理我们都会觉得过了。

只有有欲求者才能感知,没有欲求者什么都不能感知。感知不是感官的事情,而是整个有机体的事情,整个有机体还包括欲望等。

展开阐述

这个问题是探讨“感知”与“理知”界限的主导性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字面之争,而是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动物认知与人类认知差异的实质性问题。

问题的提出:界限的模糊性

  • 人类的例子:当一个人在沙滩上看到脚印,他会“推论”出有人来过。这被归为“理知”。
  • 动物的例子:当狐狸看到雪地上的兔子脚印并开始追逐,它的行为模式与人类似。那么,这是“推知”还是“感知”?
  • 两难困境
    1. 若称其为“推知”:这将挑战“理知和推理是人类特有能力”的传统观念。如果狐狸会推理,那么循着二氧化碳追踪的蚊子是否也在推理?“推理”一词的边界将被无限扩大。
    2. 若称其为“感知”:则需要解释为何狐狸的行为是感知,而人类类似的行为却是推知。

一个思考路径:相关性与欲望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破除人类中心视角,设身处地地思考。关键在于追问:狐狸看到的是“兔子的脚印”吗?

  1. 对象由“相关性”决定:雪地上的洼陷,对于一只不关心兔子的麋鹿或甲虫来说,并非“兔子的脚印”。它们感知不到这个“意义”,因为这与它们的生存和欲望不相关。
  2. 欲望是感知的基础:只有对于要捕食兔子的狐狸,那串洼陷才作为“兔子的脚印”而显现。是狐狸的“欲求”使得它能“看到”脚印的意义。因此,感知不是孤立的感官活动,而是包含欲望在内的整个有机体的活动。没有欲望,就没有感知。

语言与认知的分野

  • 人类的认知:人类拥有语言,能将“兔子”和“脚印”作为独立的语词分开。我们可以谈论“麋鹿的脚印”或“兔子的气味”。鲁滨孙看到脚印时,能清晰地用语言表达“我看到了陌生人的脚印”,这是一个基于符号系统的分析过程。
  • 狐狸的认知:狐狸没有语言。对它而言,“兔子的脚印”和“兔子”本身可能并未分开,而是直接与它的欲望和追捕行动连在一起的混沌整体。如果是这样,那就不能说狐狸是在进行“看到脚印 推论出兔子”的分步推理。

因此,这个问题揭示了,基于语言的、可分析的“理知”与和生存欲求直接关联的、整体性的“感知”之间可能存在着深刻的差异。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