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知道她是你妈妈?”这个问题揭示了知识与证明之间的深刻区别,挑战了传统认识论中“知识必须能被外部证据证明”的观念,指出存在一类无需证据、直接通过感知或回忆获得的确定知识。

你家住在北京海淀区,你怎么知道你家在海淀区?我还真可能一时不知道怎么证明这一点。

媒体上时不时报道那类故事,派出所让你证明你妈是你妈。你知道得千真万确,但证明起来可能很费事。

感知不是证据,他感到,就是知道了,不需要证据。

展开阐述

这个问题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荒谬却真实的困境——“证明你妈是你妈”——来诘问传统认识论的一个核心预设。

挑战“法庭比喻”

传统知识论深受“法庭比喻”的影响,它预设了:如果你“知道”一件事,你就必须能像在法庭上一样,拿出外部的、可核查的“证据”来支持你的主张。然而,生活中的大量知识并非如此运作。

知识与证明的分离

很多我们千真万确知道的事情,在被要求证明时却会变得异常困难。例如“我家在海淀区”或“她是我妈妈”。这种困难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知道”是虚假的,它只说明了“知道”和“能证明”是两回事。前者是一种内在的、直接的确定性,后者则是一个外部的、公共的程序。

无需证据的直接知识

存在一类知识,其本身就是证据,无需再诉诸其他。这类似于“内感知”或“肢体位置觉”。

  • 感知即知识:我感觉到疼痛,这个“感到”本身就是我知道自己疼痛的全部,不需要额外的证据来证明。
  • 回忆即知识:我回忆起“刚刚吃过药”,这个“回忆”本身就是知识的来源,通常无需诉诸药瓶、收据等外部证据。

将感知或回忆视为获取知识的“证据”都还不够贴切,更好的说法是:“他感到,就是知道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直接的、非推论的,它挑战了将所有知识都纳入“信念-证据-辩护”模型的企图。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