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票制度是重庆市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基础上,将农村复垦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转化为可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地票”的一种市场化创新,它通过供求竞争机制实现了农村建设用地的跨区域价值发现和收益分享。
不难理解,重庆地票制度脱胎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现的经济功能也类似,就是把农村闲置、废弃、低效占用的建设用地,经由在农村复垦、在城区落地,“移动”到地价较高的位置来使用,从而释放土地升值的潜力。
但是,地票再也不是用行政之手来实现以上目标,而是经由一个公开的土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的市场机制来完成。这个打通城乡壁垒的土地市场,基础就是制度化了的各相关方的财产权利。
展开阐述
“地票制度”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从行政主导走向市场化配置的里程碑式实践,作者将其视为通过市场化手段破解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的典范。
从“挂钩”到“地票”的演变
地票制度的经济功能与“030-制度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将农村闲置、低效的建设用地指标,转移到经济效益更高的城镇地区。然而,其实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挂钩”:多依赖行政力量在区域内进行指标调配。
- “地票”:创造了一个标准化的权利凭证——“地票”,并建立了一个公开的土地交易所。通过市场化的公开竞价,由出价最高的开发者购得地票,从而决定这些宝贵的建设用地指标的最终流向和价格。
市场化核心机制
- 指标生成:农民自愿将闲置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经验收合格后,按面积生成可交易的“地票”指标。
- 公开交易:地票进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面向社会公开拍卖,任何法人或自然人都可以参与竞价。
- 价值实现:竞拍成功者获得地票后,便拥有了在城市规划区内申请等量建设用地的权利,可以用于房地产开发等项目。
- 收益分配:土地增值的巨大收益,通过地票的交易价格,在最初复垦土地的农民、农村集体、购票的开发主体以及收取税费的政府之间进行分配,形成了一个基于清晰产权的利益共享机制。
制度意义
地票制度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不再依靠行政指令,而是通过构建一个真实的土地要素市场,打通了城乡之间土地权利和价值流动的壁垒。它证明了只要有合理的制度设计,清晰界定各方产权,农村土地和农民就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平地分享到土地增值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