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理论

记忆理论(Memory Theory)是关于问题-人格同一性的一种重要理论,最早由英国哲学家人物-约翰·洛克系统地提出。该理论主张,人格同一性的基础在于记忆的连续性。只要我能记得我过去的经历、思想和行动,那么我就是做出那些行动、拥有那些经历的同一个人。

理论-记忆理论 (Memory Theory):人物-约翰·洛克提出,认为人格同一性是由记忆的连续性构成的。只要我能记得我过去的经历,我就是过去的那个我。

核心论点

理论-灵魂理论理论-动物主义不同,记忆理论将人格同一性的标准置于心理层面。它认为,构成“你”的核心不是某个不变的实体(灵魂或身体),而是一个不断延续的意识和记忆之流。

我们是谁似乎是跟我们的记忆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患了完全的失忆症因而记不得自己的任何事情了,那么就有根据说我们已经停止存在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是我们的记忆?

人物-约翰·洛克通过著名的王子与鞋匠的思想实验来论证他的观点。他设想,如果一个王子的所有记忆被转移到一个鞋匠的身体里,那么尽管身体是鞋匠的,但拥有王子记忆的这个人格,实际上就是那个王子。

面临的挑战

尽管记忆理论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即“我”是我所有经历的总和,但它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1. 失忆问题:如果我们忘记了过去的某个阶段(例如,童年早期或因事故导致的失忆),按照严格的记忆理论,我们就不再是那个阶段的同一个人了。这似乎是荒谬的。
  2. 睡眠与意识中断:在我们无梦的睡眠中,记忆和意识是中断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停止存在,第二天早上又变成一个新的人?
  3. 勇敢的军官悖论:由托马斯·里德提出,这个悖论揭示了记忆的非传递性。一个年老的将军可能记得他年轻时作为军官的英勇事迹,但不记得他童年时偷苹果的事情;而那位年轻的军官在勇敢作战时,是记得自己童年偷苹果的。根据记忆理论,将军=军官,军官=偷苹果的男孩,但将军≠偷苹果的男孩。这违反了同一性的传递律。
  4. 记忆的真实性:我们的记忆可能是虚假的。如果一个人“记得”自己是拿破仑,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拿破仑。因此,人格同一性似乎需要真实的记忆,但这又会陷入循环论证(因为要判断记忆是否真实,我们似乎需要先确定记忆的主体是否是同一个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后来的哲学家(如人物-德里克·帕菲特)将记忆理论发展为更复杂的理论-心理连续理论,用更广泛的心理关联(包括意图、信念、性格等)和重叠链条来取代单一的记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