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连续理论

心理连续理论(Psychological Continuity Theory)是理论-记忆理论的一个现代表亲和发展版本,它旨在解决经典记忆理论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该理论主张,人格同一性的基础在于更广泛的心理状态的连续性,而不仅仅是记忆。

理论-心理连续理论 (Psychological Continuity Theory): 这是对记忆理论的修正和扩展,认为人格同一性在于更广泛的心理状态(如信念、欲望、意图、性格等)的重叠和连续。

核心论点

心理连续理论放宽了理论-记忆理论的严格要求。它认为,构成人格同一性的,是各种心理状态(包括但不限于记忆、信念、欲望、目标、性格特质等)所形成的重叠链条(overlapping chains)。

  • 解决失忆问题:即使我忘记了10年前的自己,但10年前的我和5年前的我之间存在心理连续,5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之间也存在心理连续。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重叠链条,现在的我和10年前的我仍然是同一个人。这解决了“勇敢的军官悖论”。
  • 解决意识中断问题:它能更好地处理睡眠、昏迷等意识中断的情况,因为只要醒来后的心理状态与睡前是连续的,人格同一性就得以保持。

准记忆

为了避免循环论证(即需要先假定是同一个人才能判断记忆是否“真实”),哲学家们引入了“准记忆”(quasi-memory)或“q-记忆”的概念。

概念-准记忆

一个人准记得一件过去的事,当且仅当:(1) 他有一个关于过去某经验的信念;(2) 某人确实有过这个经验;(3) 这个信念的存在是由那个经验所引起的。

通过使用概念-准记忆,心理连续理论可以这样定义:只要B时刻的人的心理状态是由A时刻的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可靠的因果过程(包括准记忆、准意图等)延续而来的,那么他们就是同一个人。

面临的挑战

尽管心理连续理论解决了经典记忆理论的许多问题,但它仍然面临着一些棘手的概念-思想实验的挑战,特别是关于“复制”和“分裂”的难题,这些问题由人物-德里克·帕菲特等人深刻地探讨过。

这些难题使得一些哲学家(如人物-德里克·帕菲特)开始质疑“人格同一性”本身是否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