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权建设是作者在书末提出的核心理论问题,旨在探讨在小镇观察到的种种现象,究竟是传统国家权力向基层延伸和巩固的延续,还是一种基层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型。
无论是动员型体制还是动员型的政治与行政运作方式,都是权力集中化的一种表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治权力总揽一切的全能主义政治逐渐消失…但是,就政治与行政权力配置领域之内的情况看,权力集中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当政权体系在面临诸种突发性事件及其他突击性的重大事件…传统集权方式下所惯常的动员型政治运动方式(或曰运动化治理)其实是很容易重新浮出水面的。
展开阐述
在全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将小镇的喧嚣景象上升到“国家政权建设抑或治理转型”的理论高度进行反思。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统摄全书的一个中心议题。
问题的提出: 作者观察到,一方面,国家权力通过乡镇政府这一层级,依然强有力地主导着基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无论是033-概念-中心工作的推行,还是034-概念-开发的政治学的实践,都彰显了国家权力的无所不在。
但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在基层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式的、科层制的、命令式的传统国家政权建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各种非正式的、协商的、甚至“软弱”的权力技术所取代。030-概念-权力格局错置、031-概念-官民行为悖论以及“035-概念-弱政与刁民”的循环,都表明正式的国家权力在抵达乡土社会时,其效用发生了衰减和扭曲。
从“统治”到“治理”? 作者由此提出一个核心疑问:我们今天在基层社会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权力过程?
- 是“政权建设”吗? 如果是,那么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依靠正式制度和官僚体系自上而下贯彻国家意志的模式。
- 是“治理转型”吗? 如果是,那么这种充满了“039-权力技术-擂与媒”等非正式权力技术、需要与各种地方力量(村民、宗族、开发商、036-概念-灰色势力)不断博弈的模式,是否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善治”?
作者并未给出最终答案,而是将这个开放性问题抛给读者。小镇的实践表明,国家政权建设的进程并未终结,但它正以一种更加复杂、更具地方色彩、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治理”形态在基层社会展开。理解029-概念-乡域政治的全部复杂性,是回应这一宏大理论问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