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存在与时间》是陈嘉映从研究生时期开始,历经近十年,横跨国内外完成的一项浩大学术工程,其译本的出版是“八十年代文化热”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熊伟先生很少跟我谈哲学……对我的学业,他提供一般的指导,让我去读《存在与时间》。这本书难读,我一边读,一边用中文做摘要,变成汉语之后感受来得更直接,用德文来理解总觉得还隔了一层。

这跟翻译《存在与时间》有关系,那是个磨人的活儿。民哲读书,只为引发自己的思想,读得对不对他无所谓,可你做翻译,实实在在的,得先把别人弄懂。

书是1987年年底出版的,正赶上了八十年代的文化热,首印就五万多册,影响非常大。我今天见到谁,他仍然会说,陈老师,我年轻的时候就读你的书,我问哪本书?《存在与时间》。

展开阐述

翻译海德格尔的巨著《存在与时间》是贯穿陈嘉映青年学术生涯的核心事件,对其治学路径和中国80年代的学术思想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翻译的缘起与过程

  1. 缘起:1978年,陈嘉映进入北大外哲所,在导师熊伟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精读《存在与时间》。为更直接地感受其思想,他开始一边阅读一边做中文摘要,这成为翻译的雏形。
  2. 漫长的过程:这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近十年的“磨人的活儿”。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仍在继续翻译,并将译稿寄回国内,与师弟王庆节、王炜等人讨论修改。这种跨国合作的模式在当时极为难得。

对个人治学的影响

陈嘉映自陈,翻译《存在与时间》的经历,使他区别于一个只为引发自己思想的“民哲”(民间哲学家)。翻译工作要求他必须“实实在在地”弄懂作者的原意,这迫使他从野路子的读书方式,转向了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为他后来的学术工作奠定了基础。

出版与时代影响

《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的出版本身就是“八十年代文化热”的一个缩影。在甘阳、赵越胜等“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朋友的全力推动下,并邀请了熊伟、贺麟等老一辈学者支持,这部在当时看来颇为前卫的著作才得以在三联书店出版。

1987年,书一经问世,便乘上了“文化热”的东风,首印高达五万余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它成为当时寻求思想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要读物,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对很多人来说,读陈嘉映翻译的《存在与时间》,是他们80年代的集体记忆。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