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是陈嘉映在1983年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这段时期是他接触西方学术前沿、深化哲学研究并完成关键著作的重要阶段。

1983年秋天,11月下旬,我到美国去了。此前,熊先生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认识了一位美国教授,叫做Joseph Kockelmans(约瑟夫·科克尔曼斯),Kockelmans特别迷海德格尔,他听说中国居然有一个年轻人在翻译海德格尔,高兴极了,邀请我到美国去跟他读博士。

Penn State虽然不是顶级大学,可也有几个著名教授……他们开的课对我来说很新……对我当时来说,这完全是一种新颖的读法。

写这个《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耽误了博士论文的写作。不过,当时没把一个人自己的学术道路看得那么重,大家还把它当作一个多多少少共同的事业在做。

展开阐述

1983年,因翻译《存在与时间》而受邀,陈嘉映前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在著名海德格尔学者科克尔曼斯门下攻读博士。这段经历使其学术生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触西方学术前沿

留学美国使陈嘉映直接浸润在西方的学术环境中,带来了思想上的巨大冲击和视野的拓宽:

  1. 新颖的治学方法:他接触到了列奥·施特劳斯学派的文本细读法(通过其学生斯坦利·罗森的课程),这与国内当时流行的讲理念、讲体系的哲学研究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2. 前沿的哲学思想:他系统学习了当时在国内尚属陌生的后现代思想,如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理论,尽管最初感到“稀奇古怪”,但这些课程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兴趣。
  3. 语言与知识的转换:他面临着将已有的知识体系从中文转换到英文表达的挑战,这也是当时一代留学学者的共同经历。

学术道路与共同事业

在美国期间,陈嘉映并未完全遵循传统的博士生轨迹。他同时进行着三项重要工作:

  • 攻读博士学位:听课、备考、最终完成博士论文。
  • 继续翻译《存在与时间》:与国内的师弟王庆节等人合作,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
  • 撰写《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应国内甘阳等友人之约,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撰写一部有分量的导读著作。这项工作虽然耽误了他的博士论文进程,但在他看来,这是当时学人共同推动中国思想发展的“共同事业”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超越了个人的学术前程。

这段经历典型地反映了80年代那一代学人的特点:既追求个人学术上的精进,又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愿意为群体的思想启蒙事业付出努力。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