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的简称,是中国研究西方哲学的重要学术机构,也是作者陈嘉映求学、任教以及“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思想萌芽之地。
毕业后,我留北大,是熊伟他特别希望我留在北大外哲所。
进了北大外哲所。我二十五岁了,自己挣生活费八年了,当大学生回过头来依靠老爹老娘养活,不太好意思,考上研究生,是领工资的。
我在北大外哲所精读海德格尔,是因为我在跟熊先生读研究生,精读细读,深受吸引,就读进去了。
展开阐述
北大外哲所(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是中国哲学界研究西方哲学的前沿阵地,对作者陈嘉映的个人学术生涯以及80年代的文化思潮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作者的意义
- 求学之地:1978年,作者考入北大外哲所攻读研究生,师从熊伟先生。在这里,他开始了对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系统性精读,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任教之所:硕士毕业后,作者应熊伟先生的期望留在了北大外哲所任教。这一时期,他的家成为了青年学人聚会和思想交流的中心。
- 思想枢纽:正是在北大外哲所的这段时间,作者结识了赵越胜、徐友渔、甘阳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频繁聚会,高谈阔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同产生了创办一套引介西方学术经典的丛书的想法。
“文化:中国与世界”的摇篮
可以说,北大外哲所是“文化:中国与世界”这套丛书的思想摇篮。虽然丛书的实际操作是在作者出国后由甘阳等人主导完成的,但其最初的动议、核心的成员以及基本的思想方向,都源于作者在北大外哲所任教期间与朋友们的 регулярные聚会和讨论。这个地方因此成为了连接个人学术成长与时代思想脉搏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