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文化热是指改革开放初期,思想界和知识界从“文革”的禁锢中复苏,以极大的热情引介西方学术、展开思想讨论、并尝试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回到北京以后,这些朋友经常到我家里聚会…除了漫无边际的议论,年轻人在一起,肯定也想做点事。当时已经开始有了《走向未来》丛书…我们这些人,当时主要的兴趣是在西方哲学这一块,也想做点类似的事情。
书是1987年年底出版的,正赶上了八十年代的文化热,首印就五万多册,影响非常大。
甘阳他们当时有宏图大略,要整体上建设中国的思想学术,分三步:第一步是翻译一批重要著作,第二步要写出有分量的论述性的著作,第三步,五年、十年以后,要写出我们这代人自己的著作。
展开阐述
“八十年代文化热”是“文革”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出现的全国性思想文化高潮。它承载了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77、78级大学生,重建知识体系、反思历史、探索中国未来道路的集体渴望。
思想的集结与共振
“文化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当时青年学人强烈的求知欲和使命感。以陈嘉映和他身边的朋友为例,他们频繁聚会,进行“漫无边际的议论”,并渴望将思想转化为实际的文化建设行动。
文化启蒙的宏图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是一些大型学术文化丛书的出版,其中尤以“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为代表。由甘阳等人主导的这套丛书,有着清晰的“宏图大略”:
- 系统引介:旨在纠正过去被扭曲的西学版图,全面、系统地翻译和引进西方的重要学术著作,为学界提供真实可靠的思想资源。
- 三步走战略:计划通过翻译、撰写研究著作、最终形成本土原创思想这三个阶段,来建设一代人自己的学术,并重塑中国的思想面貌。
《存在与时间》的象征意义
陈嘉映翻译的《存在与时间》在1987年的出版,恰好成为“文化热”的一个缩影和高潮。这部艰深的哲学著作首印高达五万册,其受欢迎程度本身就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新思想的极度渴求。它不仅是一本译作,更是一个文化事件,深刻地塑造了80年代的阅读风尚和一代人的精神气质。
总的来说,“八十年代文化热”是特定历史时期下,求知欲、使命感和时代机遇相结合的产物,它为之后中国的思想学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