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文本是特定人群(如古代读书人)普遍阅读、构成其思想交流和身份认同基础的核心典籍。
书的数量有限,主要的书所有读书人都读过,四书五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所有读书人都读,几百上千年都读。这些书,我称之为“共同文本”。
古代的读书人有他们的共同文本,今天没有了,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没有哪本书是中心,要说共同话题,电影、电视剧,但这个不是共同文本,过几个月就聊新电影了。
从前的经典是共同文本,是把读书人联系到一起的实体。从前有经典,今后不再有经典——从前的经典当然还有人读,但只是很少数人。经典不再是读书人的共同文本就不再是经典了,更宜叫做古文献,从读书人床头进了博物馆。
展开阐述
“共同文本”是一个标识群体思想深度与凝聚力的核心概念。它不仅指代一组书籍,更代表了一个时代或一个群体赖以交流、塑造身份认同的知识与价值基础。
共同文本的特征与功能
- 共享性:共同文本是群体内绝大多数成员都熟悉和阅读过的典籍。
- 稳定性:其内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能够跨越代际,成为持续的思想资源。
- 交流基石:它为群体成员提供了共同的话语体系、典故和思想参照系,使得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成为可能。例如,古代读书人无论来自何方,一谈起经史子集,便能立即进入同一思想平台。
- 凝聚实体:共同文本如同一种实体,将分散的个体连接成一个有共识、有身份认同的“读书人共同体”。
共同文本的失落及其影响
在当代社会,共同文本已经消失。其原因在于:
- 信息爆炸:书籍、资讯海量涌现,个体阅读选择极度分化。
- 媒介更迭:电影、电视剧、网络热点等时效性强的流行文化产品取代了经典书籍,成为大众的“共同谈资”,但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无法形成稳定的思想基础。
共同文本的失落带来了深远影响:
- 经典博物馆化:过去的经典著作,由于不再被大众普遍阅读,失去了其作为鲜活思想资源的功能,从读书人的“床头”走进了“博物馆”,成为少数专家研究的“古文献”。
- 深度共识的困难:社会缺乏一个稳固的思想参照系,公共讨论容易流于表面,难以就复杂问题达成深层次共识。
- 思想的隔绝:尽管信息交流空前便捷,但人们在思想的根基上可能变得更加隔绝和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