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理论是一种庸俗经济学观点,它辩称工厂的全部纯利润来源于工作日的“最后一小时”劳动。

下面的分析说明,这种工厂的全部纯利润来源于最后一小时。……其余2/23即每天最后两个1/2小时生产10%的纯利润。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工厂不是劳动11.5小时,而是可以劳动13小时,那么……就能使纯利润增加一倍以上。另一方面,劳动时间每天缩短1小时,纯利润就会消失,缩短1.5小时,总利润也会消失。

展开阐述

1837年,英国经济学家纳索·威·西尼耳为了反对十小时工作日法案,提出了这一理论。他以一个工厂为例,声称在一个11.5小时的工作日中,前10.5小时的劳动只是用来补偿预付资本(包括原料、机器损耗和工资),只有最后一个小时的劳动才为资本家生产“纯利润”。

马克思的批判

马克思揭露了这个理论的荒谬性。西尼耳的错误在于,他混淆了概念-劳动过程概念-价值增殖过程,错误地认为工人是在工作日的一部分时间里生产生产资料的价值,在另一部分时间里生产工资的价值,最后才生产剩余价值。

实际上,工人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同时进行着两件事:

  1. 通过其劳动的概念-具体劳动性质,将生产资料的价值保存并转移到新产品中。
  2. 通过其劳动的概念-抽象人类劳动性质,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个新价值既包括补偿其概念-劳动力价值(工资)的部分,也包括概念-剩余价值(利润)的部分。

工人在工作日的每一个小时,都在同时创造新价值和转移旧价值。剩余价值是在整个概念-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而不是只在“最后一小时”。西尼耳的理论把整个工作日中分散产生的剩余价值,武断地集中到了最后一小时,是一种为资本家过度剥削辩护的诡辩。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