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索·威·西尼耳是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在《资本论》中,他作为庸俗经济学的代表,因其为资本家利益进行辩护的理论而受到马克思的尖锐批判。
我用节欲一词来代替被看作生产工具的资本一词。
这种工厂的全部纯利润来源于最后一小时。
展开阐述
西尼耳的理论被马克思视为庸俗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剥削进行辩护的典型。其两个最“著名”的“发现”是:
-
理论-节欲论:西尼耳宣称,资本的利润是资本家“节欲”的报酬。他认为,资本家没有将自己的财富消费掉,而是将其“贷给”工人用于生产,这种自我克制(节欲)的行为理应获得利润作为补偿。马克思讥讽这是一种用阿谀的词句来替换经济学范畴的拙劣手法,它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工人的概念-剩余劳动。
-
理论-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为了反对十小时工作日法案,西尼耳在1837年提出,工厂的全部纯利润都来源于工作日的“最后一小时”。他声称,缩短工作日就会消灭全部利润。马克思通过详细分析,揭露了这个理论在计算上的荒谬性,指出它完全歪曲了概念-价值增殖过程的真相,是一种为延长工作日、加强剥削服务的诡辩。
马克思认为,西尼耳的理论代表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面对阶级斗争时的堕落,它不再致力于科学地探究经济规律,而是变成了资本的“献媚者”和辩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