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语言是客观地反映、主观地建构,还是与我们体验到的现实世界相互塑造。
世界的界限就是我语言的界限。
真理是语言与实在的符合。
说话就是在世界上行动,并通过行动来改变世界。
展开阐述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贯穿了整个哲学史。它不仅关乎我们如何说话,更关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知识的边界以及真理的本质。
主要哲学立场
-
实在论 (Realism)
- 核心观点: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类心灵和语言的客观现实。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像镜子一样“反映”或“描绘”这个现实。
- 真理观:符合论(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一个陈述为真,当且仅当它准确地对应着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事态。
- 代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早期罗素。
-
反实在论 (Anti-Realism) /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 核心观点:我们无法谈论一个完全独立于语言和概念框架的“客观现实”。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语言所“建构”或“组织”的。
- 真理观:融贯论(Coherence Theory)或实用论(Pragmatic Theory)。真理是一个陈述与我们信念系统中的其他陈述是否一致,或者它是否在实践中有效。
- 代表:康德(其思想有此倾向)、后期维特根斯坦、奎因。
-
中间立场与语用学观点
- 核心观点:承认存在一个物理世界,但强调语言并非简单地反映它。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现实。
- 代表:约翰·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对其他核心概念的统摄
这个问题是理解本系列其他节点的基础:
- 051-核心概念-语言游戏 和 052-核心概念-家族相似 采取了一种反实在论的立场,认为意义和现实是在“生活形式”中被塑造的。
- 053-核心概念-整体主义 和 054-核心概念-指称的不确定性 动摇了实在论的基础,表明语言与现实之间不存在简单、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 055-核心概念-专名 的争论,本质上也是关于词语如何“锚定”到现实世界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