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名是语言中用来指代特定个体、地点或对象的词语,关于其如何获得指称意义,主要存在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两大对立理论。
一个专名,如果它是正确的,就必须指称某个确定的对象,但它并不需要“意味”着什么。——密尔
我们可以把专名看作是“缩写的摹状词”。当我们使用“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时,我们真正的意思可能是“那位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罗素
一个名字的指称是通过一个最初的“命名洗礼”被固定下来的,然后像锁链一样,通过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一代代传递下去。——克里普克
展开阐述
专名(Proper Name)如何指称其对象,是语言哲学的一个经典问题。例如,“苏格拉底”这个名字是如何准确地指向那位生活在古希腊的哲学家的?对此主要有两种解释。
1. 描述主义 (Descriptivism)
- 核心思想:专名的意义等同于一组与之相关联的确定性描述(definite descriptions)。当我们使用一个专名时,我们实际上指的是唯一满足这些描述的对象。
- 代表人物:弗雷格 (Gottlob Frege)、罗素 (Bertrand Russell)。罗素认为专名是“伪装的摹状词”。
- 面临的问题:
- 无知与错误问题:如果使用者对某个人物一无所知,或者持有的描述是错误的(例如,哥伦布并非第一个发现美洲的欧洲人),那么“哥伦布”这个名字还能成功指称吗?
- 模态问题:如果亚里士多德没有成为亚历山大的老师,他还是不是亚里士多德?描述主义似乎暗示他将不再是同一个人,这与我们的直觉相悖。
2. 直接指称理论 (Direct Reference Theory)
- 核心思想:专名就像一个标签,直接“钉”在它所指称的对象上,其意义就是该对象本身,不依赖任何中间的描述。
- 代表人物: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John Stuart Mill),索尔·克里普克 (Saul Kripke)。
- 解释机制:克里普克提出了“因果-历史链条”理论。一个名字的指称是通过一个最初的“命名仪式”(baptism)被固定下来的,然后像一个链条,通过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一代代传递下去。只要使用者意图保持这个链条的延续,即使他对指称对象一无所知,也能成功指称。
- 刚性指示词:克里普克还指出,专名是“刚性指示词”(rigid designator),即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指称同一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