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是通过将一个概念域的语言和结构应用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实现对后者的理解,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个我们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

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即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其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争论是一场战争。你赢得或输掉争论。你攻击对方的弱点,摧毁他的论点。你的主张是无法防守的。

展开阐述

传统上,隐喻(Metaphor)被视为语言的点缀和修辞技巧。然而,自拉科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认知语言学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隐喻的理解。

传统观点 vs. 认知观点

  1. 传统观点(替代说/比较说):认为隐喻是一种不直接的说法,其字面意义是错误的。例如,“朱丽叶是太阳”被理解为“朱丽叶像太阳一样美丽、明亮”。隐喻只是为了让语言更生动,可以被直白的字面语言所替代。
  2.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思维的核心,而非语言的附属品。它是一种“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通过一个熟悉的概念域(源域,Source Domain)来构建和理解另一个抽象或陌生的概念域(目标域,Target Domain)。

概念隐喻的运作

  • 结构映射:隐喻将源域的结构(包含实体、关系、逻辑)系统性地映射到目标域。以“争论是战争”为例:
    • 源域(战争):有敌我双方、攻击、防守、阵地、胜利、失败等元素。
    • 目标域(争论):我们用战争的词汇来谈论和进行争论。“他的论点不堪一击”(攻击)、“我守住了我的立场”(防守)、“他在辩论中赢了”(胜利)。
  • 塑造现实:这种映射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更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在“争论是战争”的框架下,我们倾向于将辩论视为对抗性的胜负之争,而不是合作性的探寻真理过程。如果换一个隐喻,如“争论是旅行”,我们可能会说“我们共同探索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这条思路会引向何方”,从而改变整个活动的面貌。

影响

  • 理解抽象概念:隐喻是我们理解时间、情感、思想、道德等几乎所有抽象概念的基础。例如,“时间是金钱”(我们花费、节省、浪费时间)、“爱情是旅行”。
  • 超越语言:隐喻体现在语言、思想和行动中,是一种根本性的认知工具。
  • 关联节点:隐喻的使用本身也是一种051-核心概念-语言游戏,其规则和意义深植于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形式中。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