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彻底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方式,其思想经历了从早期以逻辑图像论为核心到后期以语言游戏论为核心的根本性转变。

凡是可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哲学是同我们的语言的魔力作斗争。

展开阐述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分析哲学的核心人物,其思想分为截然不同的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分别主导了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两个重要流派的哲学议程。

早期思想:《逻辑哲学论》

在他的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继承并发展了弗雷格和罗素的思想,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和“图像论”。

  1. 图像论(Picture Theory of Meaning):语言的核心功能是描绘(picture)世界。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就像一幅图画,它通过自身的逻辑结构来再现事态的逻辑结构。语言与世界共享相同的逻辑形式。
  2. 可说与不可说之分:他为语言划定了界限。只有能够描绘经验事实的命题才是可说的、有意义的。而伦理、美学、宗教和形而上学等问题,由于无法被语言描绘,因而属于“不可说”的领域。对于这些领域,哲学的任务不是回答,而是揭示其为“伪问题”,从而“保持沉默”。
  3. 哲学的任务: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它的任务是通过澄清语言,来消解那些因误解语言逻辑而产生的哲学问题。

后期思想:《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后期彻底颠覆了自己的早期思想,转向对日常语言的考察。

  1. 语言游戏(Language-Games):他放弃了寻求语言统一本质的做法,认为语言是由无数个“语言游戏”构成的。每个语言游戏都是一种包含了语言和行为的活动,如命令、描述、报告、问候等。一个词的意义不再是它所指称的对象,而是它在具体语言游戏中的“用法”(use)。
  2. 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同一概念(如“游戏”)下的不同实例之间,并不共享一个共同的本质,而是像一个家族的成员一样,通过一系列交织、重叠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3. 生活形式(Forms of Life):语言游戏植根于人类共同的行为方式和文化背景,即“生活形式”。理解一种语言就是参与一种生活形式。

深远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思想直接启发了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如卡尔纳普。他的后期思想则催生了牛津的日常语言学派,代表人物包括莱尔、奥斯汀和斯特劳森。他对哲学的自我理解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将哲学的焦点从构建理论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治疗性分析。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