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是整体性的、不可分割的,而推论是分步骤的、线性的,它必须将整体打散为独立环节才能进行。
推论是分步骤的,感知是整体的,我们讲过,我们首先感知到的是一个gestalt,是一个整体,因为只有作为整体它才有意义。
在推理之知中,推理的步骤跟结论是可以分开的,我是说,必须分开。
在感知中不分证据和结论,感跟知连着,你感你就知了,你直接感觉到那个结论。
展开阐述
感知和推论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认知方式,其核心区别在于整体性与步骤性。
感知的整体性(Gestalt)
感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格式塔)。我们不是先看到一堆散乱的色块,再把它们“拼装”成一张脸;我们是直接“看到”一张脸。在感知中,“证据”(如兔子的脚印)和“结论”(如“有兔子跑过”)是连成一片、不可分割的。你“感”到的当下,就已经“知”了,感即是知。这种认知是直接的、整体的、充满肉感的。
以狐狸为例,它看到脚印,并非进行“因为…所以…”的逻辑演算,而是在一个统一的、充满生存意义的“捕食”情境中直接把握了“兔子-不久前-从此方向跑过”这一整体信息。
推论的步骤性(Discursive)
与此相反,推论(discursive thinking)的本质在于“分步骤”。它必须首先打破感知的整体性,将情境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可以分开处理的环节(概念、命题)。例如,要从A>B和B>C推论出A>C,就必须先把“A>B”和“B>C”作为两个独立的事实来处理。推理过程就是这些独立环节的线性连接。这是理知的典型运作方式:分析、拆解、然后在线性序列中重新组合。
从感知到推论的过渡
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一个过渡地带。例如,狐狸看到不新鲜的脚印时会犹豫,这说明在它的感知中也可能已经萌发了某种初步的理知,即对整体情境的分析和判断。但这与人类基于语言的、高度形式化的语义推理仍有本质区别。
理解这一区别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 demarcate 感知和理知这两种认知能力,并认识到从动物的整体感知到人类的分步推理,其间的关键飞跃正是由语言和概念的产生所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