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通过将经验中稳定的关联(一般事实)内化,形成一个可以脱离直接感知的形式系统,从而使得分步骤的、线性的推理成为可能。
我们可以从雪推论出白色……这个事实,不同于昨天晚上延庆北部降雪3毫米这个事实。后面这个是个具体事实……我愿把雪是白的叫作“一般事实”。
语言中沉淀了大批一般事实,比如雪是白的这样的事实。
有了形式联系,你不用每次都去看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就可以从一个单元推向另一个单元。
展开阐述
推理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高度依赖于语言这一形式系统。语言的出现,是人类理知能力的关键一步。
从感知到推理的桥梁:一般事实
动物只有直接的感知,例如狐狸看到脚印就直接与“兔子跑过”的整体情境联系起来,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感知整体。而人类的推理,如“从脚印推论出有兔子”,必须先把“脚印”和“兔子”在概念上分离开。这种分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语言吸收和沉淀了大量的“一般事实”。
“一般事实”(如“雪是白的”)是介于具体事实(“昨晚下雪了”)和纯粹逻辑之间的经验凝结。它不是普遍必然的(雪也可能是黑的),但在通常环境下是可靠的。语言将这些可靠的经验关联吸纳进来,使之成为概念自带的内涵。
语言作为形式系统
当大量的“一般事实”被吸收到语言中,语言就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形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概念之间有了稳定的形式联系(如“脚印”和“动物”)。这使得我们能够“脱实向虚”,不必每次都依赖当下的感知,而是可以在语言系统内部,从一个概念推导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推理的本质:一种分步骤的、线性的、在形式系统中展开的思维活动。
推理的诞生
因此,可以说语言催生了推理。它提供了:
- 分离性:将整体的感知情境分拆为独立的概念元素。
- 形式关联:在概念之间建立了基于“一般事实”的稳定联系。
- 操作平台: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离线”思考和演算的符号系统。
没有语言,我们将永远停留在狐狸式的整体感知中,无法发展出分步骤、可传递、可验证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