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核心的认识论问题,探讨的是我们所感知的对象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还是仅仅在我们感知到它的时候才存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贝克莱主教的这句名言是这个问题的唯心主义立场的经典概括。
如果森林里一棵树倒下时,没有任何人在场听到,它会发出声音吗?这个问题通俗地揭示了感觉经验与物理实在之间的张力。
我们倾向于相信,即使我们闭上眼睛,眼前的世界依然如故。这种信念被称为“朴素实在论”。
展开阐述
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引发了“实在论”(Realism)与“反实在论”(Anti-Realism,尤其是唯心主义)的长期争论。
两大核心立场
-
实在论 (Realism)
- 核心观点:物理世界独立于人类心灵而存在。物体的属性(如形状、大小、质量)是其固有的,不依赖于观察者。
-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经验实在论)、当代多数科学家。
- 论证:常识、科学实践的有效性、不同观察者感知到的一致性等,都支持一个独立客观世界的存在。洛克区分了“第一性质”(如形状、大小,是客观的)和“第二性质”(如颜色、声音,是主观的),试图调和客观世界与主观感受。
-
唯心主义 (Idealism)
- 核心观点:实在的最终本质是心灵或意识。我们所谓的“外部世界”要么是心灵的产物,要么其存在依赖于被感知。
- 代表人物:贝克莱、休谟(怀疑主义者,但其思想动摇了实在论基础)。
- 论证:我们唯一能直接确证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感觉经验(“感觉与料”)。我们如何能从这些主观经验中,合法地推断出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外部世界的存在?贝克莱认为,声称一个东西“存在”却没有被任何心灵所感知,是自相矛盾的。对他而言,事物的持续存在由上帝的全时感知来保证。
康德的综合
康德试图通过他的“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来调和这一对立。他认为:
- 我们无法认识独立于我们感知形式(时间和空间)和认知结构(十二范畴)的“物自体”(Thing-in-itself)。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永远无法“证明”那个终极的外部世界。
- 但在经验的层面,我们所感知的对象(“现象”)是客观真实的,它们遵循普遍的自然法则,对所有理性主体都是一致的。我们必须假定它们是独立于个体任意想象的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