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是西方认识论的核心追求,特指那种不容置疑的、绝对可靠的知识状态,它通常与理知(尤其是数学和逻辑)相关联,而感知经验则被认为难以达到这种确定性。

西方认识论的兴趣在知而不在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确定性”的追求。

我疼是确定的,但我的疼对你来说是不确定的。感觉的确定性只属于主体自己。

数学和逻辑提供了确定性的典范,哲学家们希望在所有知识领域都达到类似的确定性。

展开阐述

对确定性的追求深刻地塑造了西方哲学的面貌,尤其是在笛卡尔之后。它旨在为知识寻找一个永不动摇的阿基米德点。

确定性的来源

  1. 理知与逻辑:“我思故我在”是典型的例子。笛卡尔认为,思维活动本身的确定性是不可怀疑的。同样,数学公理(如A=A)和逻辑推理也被视为确定性的来源。
  2. 内在感觉:尽管感知经验总体上被认为是可错的,但“我感觉到我在疼”这一内在感觉本身,对感觉者本人来说是直接且确定的。你无法怀疑你“感到”疼,尽管你可能搞错了疼痛的原因或位置。

感知为何不确定?

  • 错觉与幻觉:我们的感官时常欺骗我们。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的,远处的方塔看起来是圆的。这些例子表明,我们不能无条件地信赖感知所呈现的东西。
  • 主观性:感知经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你感受到的酸和我感受到的酸是否一样?这个问题难以获得客观的、公共的答案,因此缺乏确定性。参见050-关键问题-你我感到的是同样的酸吗
  • 缺乏公共标准:确定性要求知识是公共的、可验证的。理知知识(如数学定理)可以被任何人遵循同样的步骤来验证,但个人感知经验却难以进行公开的、客观的检验。

对确定性的反思

过分追求绝对的确定性,可能导致对丰富但不那么“确定”的感知世界的贬低。它也可能引向怀疑主义的困境——如果大部分知识都达不到绝对确定,那么我们还能知道什么呢?

现代哲学(如实用主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倾向于在具体的实践和语境中看待知识的“可靠性”,而不是追求一种脱离情境的、绝对的确定性。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