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世界问题探讨的是:我们如何能够确信,除了我们自身的意识和感官经验之外,还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的客观外部世界?

我思故我在,但我如何知道我之外的任何事物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我的幻觉或梦境?——笛卡尔的怀疑是这一问题的起点。

我们所直接接触到的一切,都只是我们自己感觉的“幕布”(Veil of Perception)。我们永远无法揭开这层幕布,去看看背后是否真的有东西存在。

“钵中之脑”(Brain in a Vat)思想实验尖锐地提出:如果你只是一个被超级计算机刺激着神经元而产生全部体验的大脑,你如何能知道你不是?

展开阐述

“外部世界问题”是近代哲学,特别是认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怀疑论问题。它质疑我们最基本的信念——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客观的世界中。

问题的根源:感知之幕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的心灵与外部世界之间,隔着一层感官经验的“幕布”。我们从未“直接”接触过世界本身,而只能接触到世界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表象(ideas, representations, sense-data)。这就产生了一个无法弥合的鸿沟:

  • 证据:我们拥有的所有证据,都来自于我们内在的感官经验。
  • 结论:我们想要得出的结论,是关于外在于我们所有经验的世界的。

从逻辑上讲,从纯粹内在的证据,无法必然地推导出外在世界的存在。任何试图这么做的论证,似乎都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经典的怀疑论论证

  1. 梦境论证(笛卡尔):我如何能确定,我当下的体验不是一场极其逼真、连贯的梦?没有任何内在标准可以绝对地区分清醒与梦境。
  2. 恶魔论证/钵中之脑:我如何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存在一个全能的“恶魔”或超级计算机,系统性地制造了我所有的感觉,让我误以为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

对问题的回应

  • 直接实在论:拒绝“感知之幕”的假设,认为我们就是直接感知到外部世界的物体本身,而不是其“表象”。
  • 溯因推理(最佳解释论):一个独立、稳定、有规律的外部世界,是我们所拥有的连贯、有序的经验的“最佳解释”。相信外部世界存在,比相信“我是钵中之脑”等怀疑论假设更简单、更有解释力。
  • 语言哲学转向(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语病”。“知道”、“真实”等词语在我们的日常语言游戏中有其特定的用法和标准,将其拔高到绝对的、形而上学的层面,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无法有意义地怀疑一切,因为怀疑本身需要一个不被怀疑的背景框架。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