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的感觉是指在进行精确、分化的感知之前,主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模糊、混沌、未分化的整体性感受。
在我们能分辨出这是一个“红色的、圆形的”苹果之前,我们首先体验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某种东西”的存在感。
婴幼儿的早期经验,更多的是一种“整体-性质”的感知,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充满情绪色彩的、笼统的场景,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对象。
有时候我们进入一个房间,会立刻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感”,比如“舒适”或“压抑”,这种感觉先于对房间内具体事物的分析。
展开阐述
“笼统的感觉”强调了感知过程的发生学顺序,即从整体到部分,从模糊到清晰。它与儿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现象学关系密切。
核心特征
- 整体性与弥散性:这种感觉是弥散在整个感知场中的,无法被精确地定位到某个特定对象上。它是一种对情境(Situation)的整体把握。
- 情绪与意义交融:它往往与主体的生理状态和情绪感受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是一种“情景交融”的体验。例如,感到“温暖”不仅仅是温度,也可能包含安全感和舒适感。
- 前分析阶段:它发生在对感知对象进行理性分析、概念识别和属性分离之前。它更接近于纯粹的“现象”,而非被建构的“对象”。
相关理论
- 儿童心理学:以海因茨·维纳(Heinz Werner)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分化”原则,即从一个相对笼统、混沌的整体状态,逐渐发展出能够区分主体与客体、情感与认知、不同感官通道的精确感知能力。
- 格式塔心理学:虽然格式塔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其关注点在于已经组织起来的“良好图形”(Prägnanz),而“笼统的感觉”更像是格式塔组织原则起作用之前的原始材料。
- 现象学:胡塞尔等现象学家强调回到“生活世界”和“前谓词经验”,即在语言和概念分析之前的直接体验。笼统的感觉可以被视为这种前谓词经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