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出了感觉与料理论(Sense-data Theory)的核心论点,即我们直接感知的并非是宏观的物理对象(如猪、星星),而是更基本的“感觉与料”(sense-data),物理对象是我们基于这些与料推论出来的结果。
我们感知到的是什么?在哲学里头,这个问题经常会被这样提起: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一加上“到底”,问的好像就变了,你不再看见一个男人、一头猪,你看见的是某种你自己都没想到得东西。
艾耶尔说,你啥时候看见猪呀?你没有看见猪,你看见了猪鼻子,猪的毛色、形状…你看见的是更小的单位——感觉与料,你从这些感觉与料推论出那是一头猪。
我们直接感觉到的是一些与料,一些sense data,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东西是我们从感觉与料推论出来的。
展开阐述
这个问题是“感觉与料理论”与常识感知观交锋的核心。它通过在“看见”前面加上“到底”一词,将我们从对日常对象的朴素信念,引向对感知内容本身的哲学反思。
感觉与料理论的核心主张
以哲学家A. J. 艾耶尔为代表,感觉与料理论认为:
- 直接感知的是“与料”:我们声称“看见一头猪”或“看见一颗星星”,但这只是未经反思的俗见。我们真正、直接感知到的,是更基本的单元,如一片颜色、一个形状、一个亮点。这些就是“感觉与料”(sense-data)。
- 物理对象是“推论”的结果:我们从未“直接”看到过一头完整的猪。我们是接收到关于颜色、形状、纹理等一系列感觉与料,然后我们的大脑或心灵将这些与料“推论”或“建构”成一头猪的完整概念。
对“错觉”的解释
感觉与料理论为解释错觉提供了一个看似有力的框架。例如,当我们将天上的飞机误认为星星时,该理论会说:
- 我们最初直接感知的既不是飞机也不是星星,而仅仅是一个“亮点”(一个感觉与料)。
- 我们基于这个亮点“推论”出它是星星,这是一个错误的推论。
- 之后,我们根据更多的信息,修正推论,认为它是飞机。 在这种解释中,我们直接感知到的“亮点”是确定无误的,错误只发生在推论环节。一个有“哲学头脑”的人,从一开始就只应该承认自己看见了“亮点”。
此理论深刻地挑战了我们的直观,将世界分解为我们内在的、直接的感知内容(与料)和我们据此推断出的外部对象,引发了关于感知直接性与实在性的持续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