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从视觉模式(如照镜子)来思考自我认知是错误的,因为它必然导致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分裂,使自我被对象化,并陷入“俄罗斯套娃”式的无穷倒退,无法触及真正的、整体性的自我。
我们落到无穷倒退的俄罗斯套娃里头,是因为我们总是从视觉来思考认识……自我认知,包括不去认识自我,通常都用看这个典型的隐喻或者paradigm。
视觉是一种高度客体化的认知,无论看别人还是看自己,你都把他客体化了。
眼睛能看到世上的万物,唯独看不见眼睛自己。
展开阐述
我们理解“认知”时,天然地倾向于以“看”(视觉)为原型。然而,将此模式套用于“自我认知”则会引发根本性的问题。
视觉模式的内在逻辑
视觉认知在本质上是“客体化”的。它预设了一个“看”的主体(眼睛)和一个“被看”的客体(对象),两者是分离的。我看桌子,我和桌子是两个东西。这种模式在认识外部世界时非常有效。
应用于自我认知的困境
当用视觉模式来“看”自己时,问题就出现了:
- 自我的分裂:为了“看”自己,必须把自己一分为二:一个作为“认识者”的我和一个作为“被认识对象”的我。这就产生了两个“我”,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
- 无穷倒退(俄罗斯套娃):如果说真正的自我是那个“认识者”的我,那么这个“我”本身是无法被“看”到的(正如眼睛看不到眼睛自己)。为了认识它,你又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更高阶的“认识者”来“看”它,如此往复,形成“我认识‘我认识我自己’”的无穷倒退。自我最终被消解成一个不可见的点。
- 认识内容的局限:照镜子式的自我认知,最多只能认识自己的外貌等客观属性,而无法触及更核心的性情、思想、品性、潜能等。这些都不是能“看”到的景观。
结论
把自我认知等同于“反思”(reflection)——一个典型的视觉隐喻——是一种根本性的误导。它将自我物化、客体化,使其与认识他人无异,最终无法抵达那个作为整体、作为主体的真实自我。因此,要真正认识自己,必须超越单纯的视觉进路,探索其他非客体化的认知方式,如触觉、行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