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是一种直接的、接触性的、具有强烈情感和记忆唤醒能力的化学感觉,它在“我”与“世界”之间建立了最亲密的连接,并直接服务于生物体的生存判断。
味道直接进入我们身体。尝一个东西,就是把它的一部分甚至全部接纳到自身之内。这是最亲密的感知。
酸甜苦咸鲜,这些基本味觉是生存的向导。甜的通常意味着能量,苦的则可能是毒素的警报。
一种味道常常能唤起一段久远的记忆,这比一张照片或一个名字的提示来得更直接、更猛烈。
展开阐述
味觉(Gustation)虽然在认知语汇中的地位不高,但它揭示了感知最古老、最本能的层面。
特征
-
内向性与融合性:味觉是“向内”的感知。要尝到一个东西,就必须让它进入我们的口腔,与我们的身体直接接触甚至融为一体。在味觉中,“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变得模糊。
-
生存攸关的判断:味觉的核心功能是分辨食物的好坏,直接服务于“摄入”还是“吐出”这一基本的生存决策。它是一种本能的、带有评判性的感知,好恶分明。
-
与嗅觉的协同:我们感受到的丰富“风味”(flavor),实际上是味觉和嗅觉(尤其是鼻后嗅觉)协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嗅觉,苹果和洋葱的味道会变得难以区分。参见019-感官-嗅觉。
-
强烈的情感与记忆链接:味觉与大脑中负责情感(杏仁核)和记忆(海马体)的区域有紧密的神经连接。这就是为什么某种特定的味道(如童年时祖母做的菜)能够触发如此鲜明和充满情感的记忆(即“普鲁斯特效应”)。
味觉的文化与社会属性
- 饮食文化:围绕味觉,人类发展出了极其复杂的饮食文化。口味偏好不仅是生理性的,更是文化性的。对“美味”的定义在不同文化中差异巨大。
- 社会交往:共同进餐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共享同一种味道,是建立群体认同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
局限性
味觉的感知范围极为有限(仅限于接触),提供的信息也相对简单(主要关于化学成分),因此在构建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知识方面,它的作用远不如视觉和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