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感到的是同样的酸吗?”这一“他心问题”的核心分支,探讨了主观感受的共通性,并指出尽管我们无法直接查验他人的内在感觉,但可以通过共同的生理基础、行为反应和公共的语言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建立起对他人感受的合理信任。
我说梨子酸,你也说梨子酸,但我们怎么知道我感到的酸就是你感到的酸?
妈妈指着苹果教孩子苹果,她也天然相信他看见的是个苹果,看见的不是头大象,虽然她也没有深入到孩子的感知中来查验他的视觉意象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被蚊子叮了会去搔痒…被玻璃划伤了他不去搔,而是哭喊…他被玻璃划伤了不哭不喊,无动于衷,妈妈要觉得古怪了,三次两次,要怀疑孩子患有痛感缺失症。
展开阐述
这个问题是“他心问题”的一个经典表述,它质疑了我们如何能确信不同个体对同一个词(如“酸”)所对应的内在感觉是相同的。尽管这个问题在哲学上难以彻底解决,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非毫无根据地相信感受的共通性。
实践中的信任与学习
- 儿童的“天然”信任:儿童在学习语言时,并不会陷入这种哲学困境。他们学习“酸”“疼”“痒”等词语,就像学习“苹果”“桌子”一样,是在一个公共的、互动的环境中进行的。他们天然地相信他人所指的感受与自己体验到的是一致的。
共通性的实践基础
这种“天然相信”并非完全盲目,它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 共同的生理构造:我们默认,既然作为人类“饿了都要吃”,那么相似的生理结构在面对相似的刺激(如蚊子叮咬)时,会产生“差不多的感觉”。这是一种基于物种同一性的合理推断。
- 可观察的行为反应: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一个幼儿被蚊子叮咬后会去“搔痒”,而被玻璃划伤后会“哭喊”,并且拒绝触碰。这种特定刺激与特定行为之间的稳定关联,为“痒”和“疼”等主观感受提供了公共的、可观察的“锚点”。如果一个孩子的行为反应系统性地异于常人(如对伤害无动于衷),我们不会认为他有一种独特的“疼”感,而是会怀疑他患有“痛感缺失症”。
理解的限度
尽管我们可以对基本感受的共通性抱有合理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心”是完全透明的。从理解孩子伤口的疼痛,到洞悉“阿庆嫂的心思”,其间依然“路漫漫兮”。人心难测,深刻的共情和理解依然是困难的,但基本感受的共通性是我们能够开始理解他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