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巴别塔
《巴别塔》(Tower of Babel, 1928)是人物-毛里茨·科内利斯·艾舍尔创作的一幅木刻版画。它以圣经中的巴别塔故事为题材,在本书中被用作一个强有力的视觉隐喻,象征着宏大概念-形式系统的构建、语言的复杂性,以及这种系统最终可能遇到的内在局限。
画面内容
艾舍尔的《巴别塔》描绘了一座巨大、雄伟、结构繁复的塔,无数的工人正在其上进行着看似永无止境的建造工程。整座塔充满了概念-递归式的细节,展现了一种向上无限延伸的趋势,体现了人类试图通过单一、统一的工程达到“天堂”的雄心。
对形式系统和语言的隐喻
在本书的语境中,巴别塔象征着二十世纪初数学家们(特别是大卫·希尔伯特)的宏伟计划:建立一个单一、一致且完全的概念-形式系统,用以囊括全部的数学真理。然而,正如圣经中的巴别塔因语言的混乱而最终失败一样,这个数学的宏伟计划也因概念-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出现而宣告破产。
艾舍尔作(木刻,1928)
图21.巴别塔
与《巴别塔之后》的联系
书中还引用了语言学家人物-乔治·斯坦纳的著作《巴别塔之后》,该书深入探讨了人类语言、翻译和理解的深刻问题。这与艾舍尔的图像形成了互文关系,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观点:任何单一的语言或概念-形式系统,在试图表达和沟通无限复杂的现实或真理时,都可能遇到其固有的局限性。
一位语言学家写的有关人类的翻译和语言理解中深刻问题的著作。虽然几乎没有论及人工智能,其调子无疑是说:要使一台计算机理解一首诗或一本小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本写得出色、给人启迪一一有时叫人恼火一的书。
Steiner George[斯坦纳·乔治],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巴别塔之后:语言和翻译问题》,纽约:Oxford University Press,l975年版,平装本。
因此,《巴别塔》这幅作品,成为了对人类理性、语言和逻辑局限性的一个视觉警示,与概念-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主题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