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行为主义
逻辑行为主义(Logical Behaviorism)是一种理论-唯物主义的心灵哲学理论,它主张心灵状态不过是在特定刺激下做出特定行为的“行为倾向”(behavioral disposition)。该理论试图通过将关于心灵的语言完全翻译成关于行为的语言,来消解传统的问题-心身问题。
逻辑行为主义
这项学说认为心灵状态就是行为倾向。
核心论点
逻辑行为主义的产生与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的可证实性理论”密切相关。该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的意义在于其证实方法。因为我们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证实关于其心灵状态的陈述的,所以关于心灵状态的陈述,其意义就等同于关于行为倾向的陈述。
既然一个陈述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而我们证实关于人的心灵的陈述的方法是观察他的行为,由此可知当我们说某人处于某一心灵状态时的意思是,他/她会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特定行为。
例如,“相信正在下雨”这个心灵状态,就等同于“出门时会带伞”或“会收起晾晒的衣物”等一系列行为倾向。
优势
相比理论-笛卡尔式二元论,逻辑行为主义具有以下优势:
- 简洁性:它不预设任何非物质的实体,更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
- 保守性:它与现代科学的基本原则(如物理因果闭合性)相容。
- 解决他心问题:由于心灵状态被定义为可观察的行为模式,因此他人的心灵是可知的。
面临的挑战
尽管逻辑行为主义在理论上很简洁,但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为它无法充分解释心灵的主观性和内在因果性:
- 忽略质性内容:它无法解释心灵状态的主观感受,即概念-质性内容。一个感觉不到疼痛的“完美伪装者”,虽然表现出所有痛苦的行为倾向,但我们不能说他真的处于痛苦之中。
- 忽略内在因果:它否认心灵状态是行为的原因,而认为心灵状态就是行为倾向本身。然而,一个“超级斯巴达人”可以因为其信念和意志(本身就是心灵状态)而抑制所有痛苦行为,这表明心灵状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先于外在行为。
- 翻译的困难:将一个心灵状态的陈述完全翻译成行为倾向的陈述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单一的心灵状态,还取决于他当时所有的其他信念、欲望等构成的复杂网络。
由于这些困难,逻辑行为主义作为一种心灵理论,目前已被大多数哲学家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