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本性并非静态的“善”或“恶”,而是一种动态的、含有多种可能性且天然倾向于“善”的“向善”潜质,真正的善是一种经由努力和培养而达成的实践成就。

性善不是人实际是什么样子的,而是说,人可以成为什么样子的,或人应当成为什么样子的。

孟子讲的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等,不是人性的全部,但它们是善的萌芽,是更加本质적인方面,有待我们加以扩充,发展为仁义礼智。

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努力学习的结果。善是成就,不是本性。我们的人性中包含向善的潜能,但惟有人发展了这种潜能,才成为善人。

展开阐述

“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本质最核心的辩论,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孟子和荀子。本书作者并未简单地站队,而是对这一传统论题进行了现代诠释,主张将讨论的焦点从静态的“本性是什么”转向动态的“我们可以成为什么”。

对传统性善论的重新诠释

作者认为,孟子主张的“性善”,不应被理解为“人生来就是善的”这一事实描述。如果是事实,便无法解释世界上为何有那么多恶人恶行。相反,“性善”应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人性的价值-潜能论

  1. “向善”而非“性善”:人性的核心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善”的状态,而是一种“向善”的倾向和潜能(potentiality)。人性是包含多种可能性的“几”,其中善的可能是更符合人性本质、更值得发展的方向。
  2. “四端”作为潜能:孟子提出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即“四端”,并非已经完成的德性,而是善的“萌芽”。它们是人天生具有的向善的“抓手”,是道德发展的起点和原始质料。人需要通过后天的“扩而充之”,主动地培养和发展这些善端,才能最终成就仁义礼智之德。

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

与孟子相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里的“恶”主要是指人天然的、不加约束的欲望和偏好,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导致纷争和混乱。因此,善是后天“伪”(人为努力)的结果,是通过圣人所制定的礼义法度来“化性起伪”,矫正和塑造人性的结果。

结论:善是一种成就

本书的观点综合并超越了孟荀之争。它同意荀子,认为善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但它更倾向于孟子,认为这种后天努力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性内部已经预埋了向善的潜能和方向。

  • 善是成就,不是本性:良好的人性是一种成就(achievement),而不是一种天赐的本能。成为一个善人,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道德修养,不断克服人性中自利、懒惰的倾向,并精心培育善的萌芽。
  • 从“本性”到“本分”:讨论人性善恶,最终目的不是给出一个关于事实的答案,而是为了确立我们作为人的“本分”——即我们应当如何努力,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性论的根本关切在于为“人应当怎样生活”提供基础和方向。

因此,人性中既有善的潜能,也有恶的偏好。良好生活就在于自觉地选择“向善”的道路,通过持续的实践,将善的潜能发展为真实的德性,最终实现人性的圆满。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