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关系并非简单的“先知后行”或“知行合一”,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知行合一”应被理解为通过实践和修养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而非对知行关系的普遍描述。

知行合一不是绝大多数人能做到的,甚至不是图景式的真理,而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一种理想。

我们不仅通过语言学习道理,我们更通过做事学习道理。我们不是先学会了游泳的全部道理然后下水,我们是边学边游,在游中学。

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或有他自己的特殊含义,但若按我们通常对知行合一的理解,那么,这种合一即使可能,也只在实践活动的末端才可能达到,对实践活动的绝大部分来说,知行不合一才是常态。

展开阐述

“知先行后”与“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关于知识与实践关系的两大经典论题。前者以朱熹为代表,主张认知在先,行动在后;后者以王阳明为代表,主张真知与笃行是同一件事。本书作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简化,未能完全捕捉知行关系的复杂性,并对“知行合一”提出了新的解释。

传统知行观的辨析

  1. 知先行后:符合我们学习新事物的直观经验。我们似乎总是先学习理论、规则或菜谱,然后再去实践、应用或烹饪。但这一模式的困难在于,它无法完全解释为何人们“知善而不为善”,即知道了道德准则却不去遵守。
  2. 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意在强调真正的“知”必然包含了“行”的倾向。然而,这与我们日常体验中普遍存在的“知易行难”、“知行脱节”的现象相悖。

知行关系的复杂性

作者认为,知与行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先后或统一,而是在实践中动态展开的。

  • 行动先于言知:很多知识,尤其是技能性知识和伦理道德中的“默会知识”,是通过行动和模仿获得的,先于明确的语言和理论总结。我们先会在具体情境中感到“应当”做什么,然后才慢慢学会将其理论化。就像我们先学会骑自行车,然后才能总结出平衡的原理。
  • 行动塑造认知:行动不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知识的深化和修正过程。“我们是边学边游,在游中学”。在实践中,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具体、深入,甚至会反过来改变我们最初的“知”。
  • 知行不一是常态:在绝大多数实践过程中,“知”与“行”的分离和矛盾是常态。我们总是在“知道应当如何”和“实际如何行动”的张力中不断调整、学习和成长。从知道一个道理到能毫不费力地践行它,需要一个漫长的修养过程。

作为理想境界的“知行合一”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不应将“知行合一”理解为对所有人知行关系的普遍事实描述,而应将其视为一种通过长期实践和道德修养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

  •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境界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时,一个人的内在德性、情感欲望与外在的道德规范已完全融为一体,其自然而然的行为便合乎“道”。
  • 实践的终点:知行合一是实践的结果,而非起点。它是一个人通过持续的努力,克服了知行脱节的常态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上的成熟与自由。把一个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崇高境界误认为人人都唾手可得的自然状态,是一种根本性的误解。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