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是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四种核心德性的萌芽,是人性中固有的、需要后天扩充才能长成的善的开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展开阐述

“四端”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石和核心论据。他通过对人情中普遍存在的四种心理活动的分析,来证明善是人内在固有的可能性。

四端的具体内容

  1. 恻隐之心: 看见他人(尤其是无辜者)受苦时,内心产生的不忍和同情。这是“仁”的开端。孟子以著名的“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这种怵惕恻隐之心是人皆有之的,并非出于任何功利计算。
  2. 羞恶之心: 对自己的不善言行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言行感到厌恶。这是“义”的开端,是人内心固有的道德标准感。
  3. 辞让之心: 谦让、恭敬之心,在交往中能够尊重他人、礼让他人。这是“礼”的开端。
  4. 是非之心: 能够分辨对错、善恶的判断能力。这是“智”的开端,是道德认知的基础。

“端”的意义

“端”在此意为开端、萌芽、源头。孟子强调,四端并非已经完成的德性,而是德性的“种子”或“火苗”。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潜能,但这种潜能是脆弱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反思和持续的实践(即“扩而充之”),才能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仁、义、礼、智这些成熟的品格。

四端与性善论的关系

四端是孟子论证“性善”的经验基础。他诉诸这些几乎人人都能体察到的内心活动,来反驳“性无善无不善”或“性恶”的观点。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内在地拥有这四种善的萌芽,我们才能说人性本善。这一论证将“性”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朝向善的生长与实现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已然完成的状态。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