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中天生就有善的萌芽(四端),伦理修养的目的在于将其扩充和发扬光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展开阐述

孟子(Mencius)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为“亚圣”,其地位仅次于孔子。他的思想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对儒家学说,特别是其伦理和政治哲学,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

核心观点

  1. 性善论 (Human Nature is Good):这是孟子思想的基石。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倾向和潜能。这种“善”并非指人一生下来就是完美的圣人,而是指人心中拥有“善端”(the sprouts of goodness)。他用“水之就下”来比喻这种内在倾向的自然性。

  2. 四端说 (Theory of the Four Beginnings):为了具体说明性善,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四端”学说,即人皆有四种善的萌芽:

    • 恻隐之心 (the heart of compassion),是“仁”之端。
    • 羞恶之心 (the heart of shame and dislike),是“义”之端。
    • 辞让之心 (the heart of modesty and yielding),是“礼”之端。
    • 是非之心 (the heart of right and wrong),是“智”之端。 他以“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论证了“恻隐之心”是人人皆有的、不假思索的本能反应,从而证明了善性的普遍性。
  3. 修养功夫:扩而充之:既然人有善端,那么道德修养的目标就不是从外部强加规范,而是“扩而充之”,即将这些内在的萌芽培育、发展、壮大。如果能充分地发展这些善端,便可以安定天下;反之,如果不能,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类似于植物生长的修养模式。

  4. 对“恶”的解释:如果人性本善,那现实中的恶人恶行又从何而来?孟子认为,恶的产生并非源于本性,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影响、私欲的蒙蔽,导致了善端的丧失或未能得到良好培育。就像水性本下,但可以通过外力使其“搏而跃之”、“激而行之”,但这并非水的本性。

深远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为儒家伦理学奠定了乐观而积极的人性论基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思想与文化。它将道德的根源置于人的内心,强调了道德实践的内在自觉性,成为宋明理学,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思想源头。孟子对君主德行的要求也使其政治哲学带上了浓厚的民本色彩。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