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并非指人性天然无恶,而是指人天生具有“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一种向善的、不断生长与完成的内在可能性,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规定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性之善是善端……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有待发展充实……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展开阐述
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其内涵常被误解。理解性善论的关键在于把握“性”与“善”的特定含义。
性善的内涵:善端而非现成之善
孟子所说的“性善”,并非指人性是一种现成的、完整的、纯粹无暇的善,而是指人先天具有善的萌芽,即“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些善端如同种子,是人内在固有的潜能,但它们需要后天的“扩而充之”,即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才能发展为仁、义、礼、智等完满的德性。因此,性善论描述的是一个动态的、朝向善的生成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属性。
善恶的不对称性
孟子以“水之就下”为喻,深刻地揭示了善恶关系并非完全对等的平面关系(如东西之分),而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纵深关系(如上下之分)。“向善”被视为人性的自然倾向,如水之流下,是一种生长和完成;而“为恶”则是对这种自然倾向的违背、阻碍或扭曲(如水被强力激起),是一种崩解和涣散。在此意义上,善“不与恶做对”,它在人性结构中占据更根本、更具统摄性的位置。
恶的来源
既然人性本善,那么恶从何而来?根据孟子的论证,恶并非源于人的本性,而是由于:
- 外在环境的扭曲: 如水被外力“搏而跃之”。
- 物欲的蒙蔽: “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
- 善端未能扩充: 拥有善的萌芽但没有去培养和发展它。 因此,恶是善的“阙失”或“陷溺”,而非与善对等的、源自本性的实体。
与荀子性恶论的比较
荀子主张“性恶”,认为性是人天生的自然欲望,而礼义是后天人为(“伪”)的产物,需要外部教化来约束。孟子则认为善端是内在的,教化是帮助其自然生长。二者对“性”的定义不同(固有本能 vs. 生长潜能),导致了在修养路径上“内发”与“外铄”的根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