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他与孟子在人性论上观点迥异,主张“性恶论”,并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法(“伪”)来改造人性、成就善行。
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展开阐述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其思想体系与孟子并称,但核心观点“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善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
核心主张: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性)是与生俱来的、非经学习的自然状态(本能),若顺从这种天性发展,必然会导致争夺、冲突和混乱,因此他断言“人之性恶”。
善的起源:化性起伪
针对“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的疑问,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
- “伪”的含义:“伪”并非现代汉语中的“虚伪”,而是指“人为”的努力,包括学习、思考、实践、遵守社会规范等。它代表了后天的教化、文化和制度的力量。
- 化性起伪:善的实现,必须通过“化性起伪”的途径。即用后天的人为努力(主要是圣人创立的礼义法度)来改造、约束和引导人的自然本性,使其向善。圣人通过“积思虑,习伪故”,创造了礼义,普通人则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义来成就德行。
与孟子的主要分歧
- 对“性”的定义不同:荀子将“性”定义为与生俱来的、无法通过学习改变的本能(“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而孟子则认为“性”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于禽兽的善的萌芽(四端)。
- 对修养路径的看法不同:基于对“性”的不同定义,孟子强调向内求,通过“扩充”和“存养”来发扬固有的善端(“有于内而资于外”);荀子则强调向外学,依靠外部的圣人教化、礼法约束来改造人性(“无于内而取于外”)。
内在潜能与后世影响
尽管主张性恶,荀子并未完全否定人向善的可能性。他承认普通人(“涂之人”)拥有可以认知和实行仁义法度的“质”和“具”(基本资质和能力),这为教育和自我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只是他强调这种潜能必须通过艰苦的后天学习才能实现,并区分了“可以”(逻辑可能)和“能”(事实能力)。荀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等人,其对礼法和外部约束的重视,成为法家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