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谬误是指一种逻辑错误,即试图从“是什么”(事实、自然属性)直接推导出“应该是什么”(价值、道德规范),或用自然属性来定义“善”。

我们是否能够以及怎样能够从物事之所是推导出应当怎样做?这个“是与应当问题”被称作伦理学中的休谟问题。

即使这个论断已被证明,我们也不能从这个论断直接导出强奸是善好的这个结论。

社会生物学家也许会争辩说,最大限度的基因复制就是一切生物的目的,因此也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这里所说的目的须加上引号,因为这里所谓的目的指的是生物机制造成的必然结果。机制从后面推动发展,目的从前面引领发展。

展开阐述

定义与来源

此概念由哲学家G.E. 摩尔(G. E. Moore)提出,用以批判那些试图将伦理概念“善”等同于或还原为某种自然属性(如“快乐”、“符合演化规律”、“带来利益”)的理论。例如,“因为快乐是人人都追求的(事实),所以快乐就是善的(价值)”,这一推理就犯了自然主义谬误。

与休谟问题的关系

自然主义谬误是“是与应当问题”(休谟问题)的一个特定版本。休谟指出,在从一系列关于“是”的陈述,突然跳跃到关于“应当”的结论时,需要提供理由,因为这两种关系完全不同。自然主义谬误正是这种未经论证的跳跃的典型体现。

在当代思想中的体现

  • 社会生物学与经济学:一些学科,如社会生物学或经济学帝国主义,有时会不自觉地犯下此谬误。例如,从“基因是自私的”或“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些(被认为是)事实的描述中,直接引申出“自私是合理的”或“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应该做的”等伦理或行为准则。
  • 对“自然”的误用:在日常讨论中,“顺其自然”或“这很自然”也常常被用作辩护某种行为的理由,暗示自然的就是好的、正当的,这也可能陷入自然主义谬误。

本书的立场

作者虽然警惕从事实到价值的简单跳跃,但也反对将两者完全割裂。他认为,事实与价值在我们的语言、社会实践和意向性活动中是内在关联的。因此,问题不在于能否从“是”推到“应当”,而在于这种推导是否合理、是否有充分的理据,而不是简单地将两者划上等号。

关联节点